古代读书人不多,只有少数人可以读,而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摇头晃脑等一系列动作仪式,可以有效与劳动人民区别开来。就像孔乙己,时刻不忘自己的长衫和“回字的四种写法”、以及张口就来的之乎者也,动不动就摇头晃脑道“知乎哉,不多也”。
古人读书没有标点符号,读书人要自己断句,吟诵的时候摇头晃脑,以肢体摆动的节奏附和读书,更容易断句和记忆。古代主要以毛笔书写,即便是印刷,字也比较大,跟当今动辄“万卷”、字数又小不同。古书顺序是由右及左、由上及下,念书的时候确实来回晃。
古人读书摇头晃脑可以预防颈椎病,眼部的病变和近视眼多与颈椎病变有关;此外,摇头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长记忆力,并且解除疲劳。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有了保健意识,这摇头晃脑读书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大家不妨在自己读书时也采用这种方法吧。
读书摇头晃脑,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炫耀。因为古时候读书是奢侈消费,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财力去读书的,所以读书的人,在不会读书或者读书较少的人面前读书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意思就是说“瞧本大爷多牛,能读得起书,你们不行吧!”。
古时的读书人都是长发束起,用一帕方巾裹住再用绳子或簪子固定住。读书的时候由于天气热,头上必定出汗,捂得慌,又不能随时打开降温,怎么办呢?聪明的古人就采用摇头晃脑的办法来增加空气流通速度,带走头部热量来降温。
蚊蝇众多,又没有现代化的手段来灭杀,读书的时候经常有蚊蝇骚扰,古时读书人讲究斯文,也不能抡巴掌去打呀,所以遇到蚊蝇骚扰的时候,古人就一边给蚊蝇念圣人训,一边摇头晃脑起到驱赶蚊蝇有不有损斯文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