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土豆,换个皮肤继续写,一条故事线用到死。
四部曲没错,四部曲只换个名字,那就过分了😂️😱️,欺负某一些人傻,但这不影响他赚钱,比辰东还多,与三少比肩。
三少的小说,我不喜欢,所以没看,不知道与土豆差别。
为什么呢,因为人家会炒作,名气甩辰东十几个国家,吸金比辰东高几十倍。
土豆小说出了斗破后,口碑直线下降,一直很差。网络人气高是炒出来的,仅欺骗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第二本之后就大呼上当。花钱重复看……脾气不好的立马就上来!
辰东身体不行了,人如书名,是真虚了,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再为“仙侠玄幻文学界”再留下一部经典。
再问!能不能在“肾(身)虚”中崛起……
敬告(关于肾虚,只能补养,不能治愈,如果不补,任由后续发展, 会发展成肾病)
时代和历史资料。一般而言,我是在有灵感和线索的时候就确定了时代,但很多人是先想到故事,时代却没有确定好,这时候就要想想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是什么时代了。贸贸然挑战一个自己完全不懂,读者更不懂的时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至于历史资料,大概历史作者是最苦逼的,经常要在暗无天日的文史资料中查一些媚眼抛给瞎子看的小细节。比如说,为了写《》盛唐风月》,我买了《增订唐两京城坊考》、《隋唐两京城坊志》、《唐仆尚郎丞表》、《登科记考》、《唐代中层文官》、《唐代试赋研究》、《唐代藩镇研究》……十几本参考书。而电脑里的论文几十篇,再加上汉籍全文检索里的《开元天宝遗事》、《唐摭言》、《才子传》等等,反正是看了不计其数的资料。
创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方面创作可以被看成是实现某个动机的过程,也就是把某个动机展开成为完整小说的过程,另一方面创作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劳动,创作者把非叙事性的素材加工成叙事性的素材。而阅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沿着创作往回逆推的过程,通过完整的成品逆推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材料选取。在此基础上评论就诞生了,评论是站在读者立场上对作者的评述,虽然徐来依赖于原文本,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性。
灵感和线索。嗯,我举自己的三本书作为例子。《朱门风流》,是我看了明史张辅传中,他堂弟张信莫名其妙从侍郎级别的文官转到武官的例子,灵机一动,展开了一个故事。《冠盖满京华》,是在我看明史时,发现宁阳侯陈懋家中后期出现争袭事件,由此激发的灵感。同理,《奸臣》也是因为看到兴安伯徐良从个桥下汲水的,突然馅饼掉头上袭爵成了伯爵,这才有了后期一连串故事。以上三本,是纯明史系列。
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原型,当然可以节选自己经历中的一部分进行改编,然后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题材个主体进行创作,期间尽量避开自己不了解的区域。重要的部分详细描写,不重要的部分一笔带过,甚至可以不写,在有明显短板的时候可以扬长避短,当然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在这期间还是离不了学习的,毕竟学习对创作和灵感,还有开阔自己相对陌生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个人想法。。。。。。
故事。历史小说虽说和玄幻小说不同,武力值层层升级那是不可能的,可既然是历史小说,事涉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朝廷官场,那么总得有一个最基本的设定,主角的阵营以及路线。《盛唐风月》是崛起经营于地方的枭雄路线,《奸臣》是坚定抱正德大腿的“佞幸”路线,《明朝谋生手册》是当大炮的御史路线,《朱门风流》是稳稳当当升官的忠臣贤臣路线。至于故事,路线都有了,故事还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