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应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及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学习一下我国的一些经典,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人们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西方一些文化借机大肆侵占国人的传统思想,使有些人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世风日下。现在国家也注意到这一点,禁止过洋节,学校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了“大语文”时代。学习《论语》就可以引导人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际上,《论语》中有很多思想正是我们所逐步丧失的,比如,它的核心“仁”,孔子提倡“仁爱”,还有孝道,“仁者,爱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等等。而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伟大,我们现在一直在用。比如他说“有教无类”,就是说要不分贫富,全民教育。还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启发式教学,还有因材施教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经典大作,平时读一读,对你会有很大的好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论语》是本怎样的书,里面都讲了什么。《论语》的〝论〞是二声,轮纂的意思,就像古代车轮的辐条编在一起组成车轮一样,由孔子的弟子、门人将他与弟子、时人的言谈、观点编纂成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宋代赵普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对于《论语》,我们中国人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里面的〞孝、悌、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已深深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了,且历久弥新。我们今天学《论语》,可以用其开篇〞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来理解其必要性和目的。我曾经说过,《论语》就像一池清泉,你能从里面掬捧出什么,就看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比如说,我从中确定了人生的方向、事业及态度,这难道不重要吗?
我们今天都在说要阅读经典,《论语》就是我们说的经典之一。我们中华民族的学问都是自上而下的,古代圣贤已经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事情都讲清楚了,我们只需要以此为典范,认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胡乱创造。这一点等你阅读经典后慢慢就知道了,我就不在这里做解释了。所以《论语》所记载的内容,都是孔子平日里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孔子语录,但是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而一切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对于今天的人们,重物质生活而轻道德修养的我们来说,重新阅读《论语》,了解其真义,应该可以正本清源,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
上学不一定都有用,但不上学真的很难有用。对于这个话题,我想太多人都用和我共同的看法,因为有太多的实例摆在我们眼前了。拿一个看似遥远而大家都据悉的例子来说——马爸爸的学习故事。我们知道,马爸爸在青少年时代,学习就一直不行。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第一次考了1分。尽管高考失败,但马爸爸还是坚持看书学习,立志要上大学。之后,1984年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到他创办海博翻译社、创办中国黄页网站,到阿里巴巴,到今天......
到底我们学习《论语》有没有用?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这是很正常的,之所以有这个疑问,主要是不了解什么是《论语》?在这里我就先借曾仕强老师的话告诉你什么是论语。所谓《论语》,“论”那个言字旁换成车字旁,就是车轮的“轮”字。大家想想看,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不要认为是什么航天科技或者什么,其实就是轮子!只要没有轮子,什么都不存在。我们再仔细想想看,哪个东西不需要轮子?轮子诞生的基本构想,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反复。人类的文明离不开轮子,我们现在常说历史的车轮,就表示时间像轮子一样向前。
人不重德,天下大乱不治,人人为近敌活而无乐,活而无乐则生死不怕,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此乃大威至也。
天下太平民之所愿,此时若法令滋彰以求安定,则反而成拙。如解此忧,则必修德于天下方可治本,臣若不私,而国不腐,民若以修身养德为重,政、民自束其心,则举国安定,民心所向,江山稳固,而外患自惧之,天下太平也,此为圣人之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