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07年前后,我发愿要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发愿是容易的,行动却是艰难的。一旦想要付之以行动总感觉无从下手。按照时间从古到今吧,起码先秦的文献并没有那么容易懂,比如《尚书》。按照难易程度吧,当代人写的文章虽自有其意义,相对好读。但要真正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原典绝对是不能绕开的。
可从经典注疏入手解读文本。这样,虽然看到的是注疏者的见解,却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经典原文,有一直观的感受。读古书要紧的是体贴和玩味,在反复的阅读、思索、实践中去不断加深对经典原文的理解。
就着读古书的经验,叨叨了几句。录在这里。丛林里没有路,也不太可能有两个穿越丛林的人走同样的路,那些经验,或许唯一的价值就是告诉没有放弃对丛林好奇的后来者,这一遭,总是不虚此行的。
如果从佛家入手,我个人不建议从禅宗开始,无论你怎样跟我提那些公案的深刻用意,初入手时总还是有些困难。所以,无论是龙树的《中论》,还是华严的诸如《金狮子章》这样的经典文本,都是不错的开始。
《论语》的相关注疏就多不胜数,可以从朱熹入手,也可选晚近的黄侃注本。再比如《老子》,注疏也是多如牛毛,若是古文的注读来仍然云里雾里,陈鼓应先生的注本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读古书首先得解决的是动机问题。假如你是为了修养身心,那就按照修养身心的路向来读。比如儒家的四书。不需要什么创新,就按照朱熹提示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样来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