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治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有贾政讨好贾母的一个细节,非常的有意思,当时大家制作灯谜,,因为有贾政在场,一个个的都闭口不言,贾母要赶贾政出去,贾政陪笑道:“今日原听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被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使不略赐儿子半点儿?”当贾母出了灯谜,贾政己知是荔枝,却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说对了。一片孝敬之心,俨然纸上。贾政这个人,虽然迂腐,呆板,但孝心却是一点不缺的。为了讨老太太高兴,他也说了一个灯谜,并把谜底悄悄的告诉了宝玉,让宝玉告诉老太太。这样老太太便一猜而中。这个时候的贾政,不再是平时那个脸黑心重,固执严肃的当家人,而纯然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可爱的长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缺的不是物质,缺的不是心意,而是这种温馨,这种陪伴。
林妹妹史湘云一起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一句应景应时,也有人说也与他们的后来命运有关,不过我们暂且不论,单从当时的情景来看,也是极为美丽的。湘云和黛玉,才华卓绝,中间遇到一只鹤影,略过寒塘,吓到了她们,史湘云遂扔了个石头过去,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哦,原来是只鹤,不是所谓的鬼影。湘云灵机一动,对出了诗句,差点难倒了黛玉,不过依着黛玉不服输的个性,就想到了一句,湘云说虽好,但太悲凉了些,黛玉却说,只要对上就可。这两个女儿家,联诗对话,极为生动,不由令人赞叹。
最难忘的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镜”,浏览“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卷册中的那些判词。还有警幻仙子曲演“红楼梦”之十二曲。宝玉接过来,一面目视其文,耳聆其歌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却说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婉,竟能销魂醉魄。
晴雯撕扇子。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一直觉得续书四十回没眼看,86版电视剧拍的倒是精品。电视剧《红楼梦》中,探春即将远嫁,作为二哥哥的宝玉担负着护送她的任务。没想到回来的途中船只发生意外,后来虽然有惊无险却耽搁了时间。贾妃下旨给宝钗和宝玉赐婚,黛玉重病之下伤心欲绝,焚毁书稿泪尽而亡,最终也没见到宝玉最后一面。而两人在探春生日前的那晚会面,泪流千行,竟成了诀别。
宝黛初见,惊艳了每一位读者。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就当远别重逢。一惊,这人好生熟悉。似蹙非蹙卷烟眉,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宝玉)这一大段的描写,写出了宝黛初次相见,一见如故,暗生情愫,惊艳了彼此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