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自从洪荒流盛行之后,许多人将封神作为西游记的背景,将准提当做菩提,将三清当做封神里的圣人三清,阐教的十二金仙,有几位被解读成西游里的菩萨,但实际上没什么联系,虽然都是明朝出品,但我不觉得这两部作品是一前一后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西游里面的接引,只是最后呈现的接引佛祖,一个灵山的摆渡人,封神里的大能,各个隐世,最起码如果作为封神后传而言,三清不至于那么憋屈,封神榜都是他们签的,上榜的弟子也多是他们的,可实际上呢?三清出场也不见得多风光,如来佛祖和玉帝在猴子心里都比老君可靠。
还有另一种解读,说西游影射佛道相争,或是说西游本身就是场阴谋的。且不说吴承恩至不至于那么无聊,就算是真的,这种解读也过于阴谋论了,经常看到的是,菩提就是如来,如来嫌猴子不听话找六耳猕猴代替猴子这样的阴谋论。
算是过度解读了吧
一本书就像是一个雕塑或是一幅留白的画,作者只是提供一个形象的框架,至于框架里该放什么抽象的东西,每个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世界观,自己决定。
而我认为的名著的过度解读,就是对于名著解读的精细的唯一化和权威化,认为只有有权威的专家的解读才是正确的,以及认为比较而言没文化的人的解读都是错误的、肤浅的。比如,教科书对鲁迅著作的解读、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解读,都有这种唯一化和权威化的特征,所以,我们才会认为,它们被过度解读了。
所以,总体而言,所有的名著都有被过度解读的可能。
几乎所有的名著都被过度解读,经典有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被解读成为经典,名著自然也一样。抛开技术性的书籍(科学著作),那些文学作品作者应当是有深意的,但读者可以读出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不过这不是宣传抬高书籍的理由,尤其是中国先秦著作,一个字一个字抠,以致解释有好几种,且互相矛盾,不得不说解释者脑洞太大,孔子正是这样被一步步抬高到至圣先师的地位的,都快成神了。
看了大部分评论,我感觉好多人都对“过度解读”这四个字存在一些误解。不过也有很多人提出《红楼梦》和鲁迅文章,这也是我想说的。同时,《西游记》以及某些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我觉得也被过分地赋予了意义。尤其有一些人,凭着断章取义,居然得出了“佛门=心机婊”这样的结论,误导了相当一部分年轻的朋友,我觉得这样就有点过分了。过度解读可以,请别过分。
《局外人》吧,主要是明明一本挺薄的挺好看的得了诺贝尔奖的书,非要加上柳鸣九爷爷写了全书厚度四分之一的赏析……看《局外人》应该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而不是很快看完再把赏析读一遍。我觉得一本书的前言、赏析等等不需要写太长,更多的是应该让读者自己思考。
果断红楼梦了,一部没写完的小说要研究那么久,虽然红楼梦写得很好,但是你还要研究里面声调变化的意义,来揣摩作者想法我就不能理解了。我都觉得研究红学的专家就是在靠这个圈钱,上面的因为文化输出什么的,也对这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我看不出来研究这个有什么意义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