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它们是“简册”和“版牍”。那时还没有纸,简册就是将细竹条或细木条编连在一起。一根竹木条叫“简”,通常只写一行字,把很多条简用麻绳、丝绳或皮条串连起来,成为一策(册),就是一篇文章,也就成了一部书。我们现在还把一本书叫做一册书,或把一部书分为上下册,这册字就是这么来的。
版牍用的是很薄的木板,没有写过字的叫“版”,写了字的就叫“牍”。往往一块版牍只能写一篇短文章。那时写字已使用毛笔和黑墨,写错了就得用刀子刮削。所以,现代人写文章时要去掉多余的内容或修改时,仍然使用“删削”这个词。
中国用线装订书籍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线装装帧在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散破了也便于重装。这种装帧现在依然流行,并被视为典雅的装帧。
纸书是从汉朝开始出现的,到晋朝便完全代替了简策和帛书。最早的纸书是用一根细木棒做轴,将写了字的长长的横幅卷成一束,叫做一卷。雕板印刷术发明后,才变成为册页形式的各种书籍。
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改进。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使翻检方便,将两面书写在页子,逐页相错地粘在长条底纸上。打开时可以逐页翻阅,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外表仍似卷轴装。
有一种叫蝴蝶装书籍。蝴蝶装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一只蝴蝶的身躯居中,左右的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名蝴蝶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