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是大家鉴赏能力缺失,正相反,是诗的水平下降的力害。你要知道,作为一个人类,想要提高一下品味还可能,想要降低品味,有多难吗?广大“吃瓜群众”,都是在“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艺术境界的诗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审美品味如此,审美境界如此,要欣赏体力境界、技术境界的诗,得需多么大的忍耐力。读诗人,还没写诗人多,显然就是这么悬殊的品味差异造成的,因为它已经是境界,很LOW的标签,再也不是彰显高雅情趣的道具载体了。
我觉得这种大概就是读书人的自以为是吧,国人统一思想大概就是,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的,比如中医,比如风水,可事实证明,止步不前的东西注定被淘汰,因为,人们不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小的时候我也喜欢诗词,后来我发现,抛开那些华美词库的外衣,几乎都是酸儒的愤世嫉俗以及励志青春,这当然很吸引热血青年的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那他杀了吗,他李白什么都不是,没为世道做一丝贡献,除了狂就是喝酒了。都不如门口凌晨出门扫地的环卫大叔说的一句话有意境,大叔这样说的,小伙子,瓶子别丢,给我吧。有些圈子的人就是自命清高的样子。比如我们东北二人转。被树立成俗的代言,我不觉得现在的时代是在失去,而是得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观,我无法对你做出任何批判。但是我觉得你这个问句。就是典型的书呆子。尘世间走一走,你会发现。风景如诗。想诵读时我却词尽言穷的味道。
遗憾肯定有,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只是,局限于读读而已,对诗词的意境,很难很好的领会,毕竟和当时,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人文历史背景,我们没办法体会的,我们要想很好的鉴赏,必须对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特点,和作者的性格,都要有一个大概的把握,鉴赏就好比对一件瓷器真伪的辨别一样,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也不一定有很好的鉴赏能力,鉴赏它是一个综合性东西,有时你有那个感觉,不一定能说出来,说出来也不一定就是作者当时的意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兴起的,就肯定有没落的,现在国家也在开始重视诗词,像猜灯谜,诗词大赛,专家在一旁的解说,也让我们有所学习,诗词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专属,和我们的生活虽然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柴米油盐。
从某个方面来说的确是的,对诗词的鉴赏的基础是你必须读过这本书或者教授或者运用,在我们感知这个诗词所给自己带来的思考,鉴赏不仅仅是评价,更是一种或深或浅的思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会提出或多或少的意见,更能促进发展,在鉴赏中学会思考,更能体会别人的思想从而完善自我。所以当失去这种能力,就是放弃了一种发展,一种体验,不失为一种大遗憾。
诗词鉴赏力的确缺失,什么是好的诗词,什么样的诗词可以算得上好,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不同,对诗词是不是有新的要求,而不再是五代北宋时期那种词体,很多人看不懂,而诗词所写作的要求也很高,我觉得的确是种遗憾,这种遗憾是一种缺失诗词美性的遗憾,整个群体不再重视,氛围不够。
真正问题在于诗词文化不再传承,人心被金钱利益欲望蒙蔽了,只追求一时的快乐,而把最好的都扔掉,让外人来继承,再回来骗国人经济。。社会在发展,而素质没有发展.甚至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