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回忆过去,在百草园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了鲁迅的童年,直到离开了那里,鲁迅还时时回味着那里的乐趣。慢慢懂了,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然而有些情怀、有些日子,过去就再也没有了那个年纪才会有的味道。
岑桑的《画杨桃》说,主人公根据自己看见的,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其他同学都觉得好笑。年长后才知道,一个人能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虑到别人眼中的“杨桃”,这是一种多宝贵的品质。这种在面临事情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性格,才是最唯美的善良。
在当时的年纪看《负荆请罪》,只觉得蔺相如聪明,廉颇知错能改。年长后,渐渐发现,很多人都是那么的高傲,出错后总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会顾忌自己的情面,不愿低头认错。许多人书读了,年长后,却依然没有领悟到其中最简单的人生哲理。
年轻时,读过很多林清玄先生的书。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文字很美。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再读林清玄先生的《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才渐渐读懂美丽的文字下蕴藏的人生哲学。书中有林先生对一朵花、一杯茶、一场清风的深情,更有对父母、恋人、友人的大爱。
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部分人只是附和着课文里的讲解来感概他的智慧。年长后,且不说去砸碎他人的“缸”,即便是路边有摔倒的老人,也不能一时冲动的跑上去,而是要先录像,才敢去扶。而有时候“砸缸”救人,有时却要赔一个缸,这究竟是谁的悲哀呢。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暗自对自己说长大后坚决不要做“闰土”,要做有思想的鲁迅。长大后发现自己并不是多么羡慕鲁迅,虽然很欣赏他的才华,但是并不会很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因为觉得他内心也许并没有麻木的闰土过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