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每到旧历腊月初八这天,就有这个风俗:家家五更天起来,把许多杂粮放在一起熬一锅杂粮粥,这就叫“腊八粥”。在吃“腊八粥”的时候,老人们总爱对晚辈讲这个故事,讲完了就说:“那对馋懒的夫妻,不听劝不服说,光凭摊上了好的‘父母运’,怎么样?吃光淘净到末了闹顿这样的杂粮粥喝,还是没误了冻死呵!”接着,老人们便念叨起老头和老婆临死时说的话: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谁家土地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
说个故事,古时常欠收,即使丰收,普通人家到冬天也是剩的不多。说这一年本是欠收之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头粮食几乎沒了,可也得吃饭呀,家中主妇寻了米缸看面袋,不由得愁上心头。米、豆、粮、粟都不够一顿的量了。实在沒法,主妇把剩的米、豆、粮、粟放在一起,做了一锅粥。这么冷的天,老俩口一喝这粥,呵!美味呀!饱腹暖身,这三九最冷的天可就扛过去了。隔壁邻居,过来窜一看,嘿!这法不错,于是争相传学,一起扛过了严冬。久而传承下来。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从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过日子——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婆、一个儿子。老头和老太婆,一年到头总是勤勤恳恳地过日子:公鸡一打鸣,老头就起来下地,老太婆就起来点火做饭;老头耪五更地回来,老太婆已把饭做好,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完饭,老头抽袋烟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过纺车,嗡嗡地纺线。就这样,他家年年打得粮食大囤溜,小囤满,有吃有穿,日子过得美美的。邻人们哪个不夸呀,哪个不学呀!
有个小故事:大概是1933年的腊月初八,就是熬了一天的腊八粥,放在炉上马上就要开始喝粥了,未过门的媳妇好心去煤球火炉上,双手握住粥锅的耳朵把手,刚刚端起粥锅,谁知老锅的把手有一个突破断掉,香稠的热呼呼的腊八粥,扣在地上一大半儿,媳妇顿时泪崩了,善良的婆婆赶忙说:没事没事。这个故事还是奶奶讲给我听的,我觉得挺感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