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你的阅读目的。大凡喜欢读史,往往有三类人,一类人单纯就是为了兴趣,对历史对往事的兴趣;一类人是认为“读史可以明智”,是为了学以致用、指导现实;一类人是历史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当然,这三类人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这是共同点。你想读懂读透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因为兴趣还是希望学以致用,还是为了研究历史?目的不同,读通读透的标准也不相同,阅读时的重点也会不一样。我自己是属于学以致用型的,希望通过阅读资治通鉴,通过历史的兴衰成败和前人的言行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启发和借鉴。
具备一些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历史文化常识。资治通鉴虽然文字相对很多其他古迹比较浅显,但毕竟是千年前成书的,与我们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要能读懂,还是得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功底,才能比较顺畅。所以,阅读者需要不断学习一些古文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这是阅读的基础。我自己刚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觉比较困难,很多时候理解不深,甚至根本没有读懂,进度自然也很慢。通过弥补了不少古文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后,才慢慢开始有感觉。
很多人觉得历史经验已经过时,不适用现在。其实,不然。读史,你会发现古代先贤的智慧不容小觑。很多智慧,人性,管理,在现今仍有很多用处,永远不会过时。《资治通鉴》中,尤其是“臣光曰”部分,是司马光所有的的智慧见解,有很多精辟的理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见解,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
细心的人,如果留心身边的人事,还有企业的管理,领导的处事,就会发现很多在史书中的智慧。
需要很大的耐性和长期的坚持。资治通鉴语言流畅简洁,但篇幅巨大,从战国时代开始到五代结束,涉及大量的人物和事件。各种人名、地名、官职名称、礼仪制度等大量存在,刚开始阅读,会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搅得人头昏脑胀。这一点,我在最开始深有体会。这种长篇巨制,即便很有兴趣,仅仅只是兴趣也是不够的,要能读完,也需要很大耐性和长期的坚持才行。
入手这本书后,也在网上看了不少别人的读书经验,却没记住多少。开始,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人物结合事件展开,来写读书笔记,加入自己的分析,以及对现实的映照。事实上,一段时间后,我很沮丧,因为速度太慢了,时间线拖得太久,导致我在此书上花费太多时间,想想20册,以目前的读书方法,三年都读不下来。
反复阅读,特别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反复阅读,并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去理解。通常读史,有经历有阅历的人往往具有优势,更容易读懂,更容易有体会。所以往往我们年少时读过的书籍,随着阅读的熟练和年龄经历的增长而理解加深。我自己对此也颇有体会,以前很多内容理解得很肤浅,多读几遍和经历一些事情后,感觉理解得深入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