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答主提到这种现象是社会心理因素使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好听”和“很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价,这种评价是与评价者对被评价方言所属地区的文化和居民的看法密切相关的,有时对一个方言区(或是省份)的地域文化和人有所好感,评价者会自然认为这一方言是“好听”的,而某些方言之所以被认为“很土”,更多是因为人们对操这种方言的人的印象,或者对这种方言在媒体、影视中得到呈现时所在的地域、地区外在面貌的直观印象并不好。所以这与人们对不同地域的印象有关,方言只是一种直观的外在表现。但这种观点只是提供了一个解释的维度。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一个人对中国各个地域之前并没有形成什么印象和评价,假设是一个外国人,如果让他听不同方言,并且选出他认为好听的方言,那么这种社会心理或者文化的因素就不存在了。那么这种情况下,他只能依据这个方言的语音平面的特点和他对这些特点的最直观感受来做出评价,这些特点涉及语调、节奏、音调、音韵、音质、音量、重读、连音、停顿、等方面。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评价过程,而且,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语音特点的评价可能截然相反。其实这就像我们评价外国的语言。比如说,一般人对欧洲各国地域印象可能较为相近,所以在评价捷克语、匈牙利语、波兰语、希腊语、罗马尼亚语等时,是大部分依靠其音、调、韵及语速的特点的。很多人认为法语很美,但这更多是基于对法国的认识和评价,而也有人认为法语并不“好听”。
说实话我觉得北方话。。。有点土。尤其音调有点怪,就是讲到后面突然音会往下垮或上扬,语气也夸张,所以小品用东北话来演讲会增加夸张戏剧性的好效果,但同时又有一个不好的效果,只要演咋咋呼呼土气的或粗鲁的小品角色,演员就特意用大喳子味的北地方言来讲,年年春晚都这么演,所以越给人加深东北腔土气的印象。还有农村乡土剧,基本标配就是北方话,感觉贴标签啦。只有历史剧,口条还正常点,为了贴合古意,说话要矜持点不能太糙。如果是现代偶像剧,演员用北方方言讲,我就有点接受不了。如果是川音或湘南或云贵方言,我觉得还可以,听起来有趣。
你所谓的土,其实就是你听得懂但是却和你印象中的标准不同。而好听,说白了就是因为你听不懂。举个例子,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所以北方方言你大致都听得懂一部分,而某些东西的表达方式相比于普通话略有不同,而感觉又不如普通话正规,你自然就觉得土。而吴语粤语闽语这些,你根本听不懂,你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又如何分辨土不土?亦或是有一种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家的好 这种自卑思想。别人说一句puk li a mo或者ham ga can你反正就是第一印象,哇,这是什么语啊,听不懂诶,真好听。
方言,土不土、好不好听,全凭人的感觉,我认为不存在土和不好听的说法。比如前段时间红爆网络的“蓝瘦香菇”,全国人都取笑一回广西南宁普通话,其实没什么,南宁人多是这发音方法,没有特别的学习与矫正,他们发不出爆破音和翘舌音,但不能认定南宁人说话土或不好听。如果认为这口音这方言难听,那你出境听听泰语越南语马来新加坡等等非英语的语言,发音特征与中国广西南宁百色等地是一个样。所以,不要说哪里的话土又难听,当你行万里路见多识广后。
哪有什么土不土...我分析一下,题主说很土的发言,指的应该是我们东北话,好听的指的大概是粤语了,为什么东北话土?因为东北话接近于普通话,你能听懂,就会觉得很侉,很搞笑,而粤语根本听不懂,像外语一样,听不懂就会觉得好听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北地区人非常多,人口基数大了,外出打工的人也会按照比例增多,而打工的人素质普遍不高,就会有人认为东北人素质低,就顺带着觉得东北话很土了,同样的带入四川话也可以,也是人多的问题
个人以为方言作为地方上的母语,熟悉,习惯,流畅,热爱,历史久远,所谓;一方水士养一方人。别处是无法比之优势。方言本身也不存在好听或很土之分。打个比方;别人说你的老婆又丑又笨时,你肯定不服气,因为在你眼里老婆永远是西施。(大多数人),小编说到粤语好听,主要在于粤语的精华所在"歇后语”表达能力,短小干炼,语言丰富,鬼马精彩,这是使盏鬼粤语可能成为好听方言的理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