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为什么要把田晓霞写死,我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最后孙少平孤独一人,工地中的死去工人的妻子儿子等着孙少平,意义深啊,这本书初中作业做好用好几节晚自习的时间看完的,有些情节已经忘记了。但是令我最难忘的就是孙少安开窑矿,遭逢失败后,努力奋斗又重新站了起来,现在读高中,本来想看完《创业史》没时间了,但是我觉得这种写小人物的奋斗,真的意义深刻。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平凡的世界,我们也只是世界中默默打拼的一个人物,无所谓悲喜。能从悲剧中逃离,就是喜剧,反而沉湎于喜剧,便是悲剧。这句忘了是谁说的了,但是很有感觉。
纵观全书不是悲剧。少安这个形象就是当下农村成功者的典型,按照书中的逻辑,少安今天应该是腰缠万贯、子孙满堂、团团富家翁。少安这个人物是路遥塑造的最符合当代精神的人物,他肯定不会以悲剧收场。少平的形象比较特殊,但也不是悲剧人物。他本来应该是上个世纪80年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典型代表,但由于路遥的个人原因,把他人为地拔高了。田福军是另一种类型,他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官员中的改革派。他是40年代生人,WG前大学生,因此见识过经济建设的大场面。与男主不同,书中三个女主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却都不是悲剧人物。
人的意识形态是由人的认知所决定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就不同。所以这个问题不存在普遍性。那个年代的人为了生活乃至生存黄土中刨食,在社会前进的车轮中摸索着前进,何来喜剧?在那样的年代背景下活着就实属不易,何来喜剧?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不是喜剧。与天斗、与地斗,那更不是喜剧。新中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就更使我们坚信和平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平凡的先辈们用勤劳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这平凡世界的幸福生活,感谢平凡的你、你们。
现实生活中田晓霞必须死,假设不死和少平修成正果,俩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出入,当然不否定俩人的爱情的浪漫,可现实是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锅碗飄盆浪漫不了的,而高朗却适合晓霞,少平适合的是明明娘。这和作者自已的经历差不多,先和知青林红再后来离婚一样的结果差不多。小说中少安和润叶,郝红梅和班长,少平和晓霞:以及后来的秀,这些人就应该这样结果,假设在一起结果也会和作者一样。但作者高明之处就是让这些理想主义的爱情嘎然而止,这样让读者有宛惜之地。
你可以看成喜剧,也可以看成悲剧。在《平凡的世界》的开篇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写当时农民的贫困,不要说吃饱饭,就连无法下咽的黑馍馍都吃不饱,但是在这样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人们依然还是在为生计与人斗,与天斗,还是能够苦中作乐,孙家还是想在为孙少安娶媳妇,还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而到了书的后期,改革开放真的来了。当看到孙玉厚十分小心的吃着白面馍馍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可以想象,未来无论有多苦,但是能吃饱饭都不算真苦。
《平凡的世界》不能用悲喜剧的概念来划分。在《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有三个:少安、少平和田福军。相对应的也有三个女主角:田晓霞、润叶和秀莲。你可以说这些人物中的某一个是悲剧或喜剧,却不能说全书属于悲剧或喜剧。《平凡的世界》里,人物的命运是三条主线,分别围绕少安、少平和田福军他们展开,三个女主不是独立的,是随着男主的命运而变化的。但总的来说,男主的命运基本都还不错,女主的命运则跌宕起伏,以悲剧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