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可答:恢复信仰。四书五经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它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该读。作为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亦该读。一个西方人,在他成长过程中必定诵读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等的哲学著作,但丁、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等。这是他们人文修养的基本功。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也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培养,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儿、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 所以一个中国人读四书五经一定要去讲必要的意义吗?
突然想起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很年轻,活在北方的一个很简单的小城市里,对生活一无所知,很简单地喜欢着中国老祖宗写的那些东西。每天做完作业以后,抽出一点儿时间就来背四书五经,读楚辞,看资治通鉴。我所在的初中高中是外国语高中,大家都在学外语。那时候读书真是没有功利性的啊,现在除了不得不看的report别的真心不想动了。当时的愿望也很单纯很宏伟,就是继往圣传绝学,做一个天地间的小小腐儒。后来我命还不错,记高三的时候正是国学最热的时候,复旦有个读古文写观后感的比赛,赢了就能一本线去读复旦的历史系。后来我还真拿到这个con offer了。
138天读完了诗经,做了一万两千多字的笔记,后面休息那阵子,读了李清照诗集还有和凝、薛涛、朱淑真的,现在在读礼记和红楼梦,目前礼记读到第四篇,红楼梦25回,礼记进度大概四五天能读一篇,剩下的感觉遥遥无期啊,争取有生之年能读完吧。体验就是,读书是一件纯粹个人兴趣的事情,尤其是长篇幅文言文又生僻字的情况下,没有兴趣很难读下去,收获就是如果你写东西的时候,是不会词穷了,因为笔记或者你背诵过的段落和词组,会直接跳到你脑海里。感悟就是你能通过细腻的文字,把你想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的具象化了。
任何事物存在都有他的道理和价值,古籍亦如是。或许有些观点是过时了,但是他的观点在当时之所以存在的道理却是永不过时的。明白了这些,反过来再看现在的社会就知道该如何活学活用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多看些,找到自己的路就好。没必要过多的看别人如何。另外,我不觉得我们该去评判它们的对错。自己觉得能接受符合客观规律的就多读些吧。
了解自身,了解天地,了解何为“道”。如果说人类知识的发展是如同一颗大树的成长一样的话,那么,越古代的知识(强调是知识,而非假大空),其实越接近树干,也就越接近“道”的本源。而越后代的知识,越是细枝末节,也就离“道”越远。古人可读的书很少,但却能据此做很多大事,当代人可读的书甚多,但大家都在黾黾苟苟。
对中国的古代文学的了解有帮助,如果你喜欢哲学,多看看有很大的好处。不过古人的见解是现在的人是不一样的了,不要照搬书本,用古代的书中观点来看现在的问题,会闹笑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