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天的时候,大家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认大致的时间。但是在晚上的时候,就没办法判断时间了。对于那些天亮就工作,天亮就休息的农民,倒无所谓,反正天黑就去床上休息就是,天亮后听到鸡叫就起床干活。但是对于那些需要直到时间,必须按时工作的读书人,官员或者手工业者等,掌握时间就比较重要了。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看小说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奇怪,古代为什么要打更?后来看了书才知道,古代是没有钟表的,当然古代发明的更香和沙漏等,都是用来计时的,还有打更的人,那也都是为皇家服务的,普通人家就只能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后来随着城市的繁荣兴盛,国家也就出现了更夫这一职业,更夫是拿着朝廷的薪水的,他们按时巡更,除了按时打更报时之外,他们还担负着宵禁之后的防火防盗工作。他们一般是戌时起开始巡更,戌时一般也就是天快黑了的时候,古人也称为掌灯时分,这时候,更夫打更,一般会念叨“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戌时也就是一更,按照现代时间算,是晚上的19点到21点。因为古代的时辰是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分为八刻,称为上四刻下四刻。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11点45分。
对于喜欢宅在家里的我来说,我的一大爱好就是追剧。在古装剧里,无论是宫斗剧、武侠剧里面都有一个共通的画面和台词总是出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每部古装剧里面更夫的标配台词。这个共同画面也说明了古代晚上都要打更和巡夜。那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呢?一方面古代更夫打更是为了报时,古代没有钟表的时候,更夫的报时就尤为重要,大家根据更夫的报时,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方面,古代的人都比较迷信,认为更夫拿的铜锣有驱鬼的作用。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古代很多地方夜晚就实行宵禁。夜晚就不允许出门了,更夫走街串巷,对小偷有震慑的作用。古人取暖照明都用火,容易发生火灾,有更夫巡夜,哪里有了火情也会及时发现。
为什么古代有打更?因为那时候没有钟表、手机等识别时间的工具,人们主要是靠太阳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尚且可以根据太阳的方向、高度来判断时间,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漫漫长夜就无从辨别了,所以出现了“打更”这种夜间报时方法。 由此便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俗称就是打更的。千万别看这些在晚上转悠、敲着“咚咚咚”的更夫,这里头藏着不少学问呢,且听我细细说来。 更夫出外打更要手提灯笼,手拿木板,有的还要拿一面小锣。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更夫除了震慑小偷小盗外,还可以及时发现匪情通知居民和官府。在和平时代这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古代很多时候都是不太平的,土匪打家劫舍也一般挑在晚上进行。更夫如能提前发现土匪行踪,及时敲锣示警,既可以让民众早做准备,报告官府,同时也能给土匪很大的震慑。所以土匪们对更夫也是恨之如骨的,有时候更夫也是个高危职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