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对贾宝玉用情至深,她的敏感、多疑,全部来自于对贾宝玉的情。贾宝玉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让她情绪波动,心情起伏不定。她对感情的忧思郁结于心,久痴成病。直到最后爱情美好的愿望落空,香消玉殒。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总能第一时间意会曹操的意思,但他不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常常卖弄聪明,显示自己过人之处。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屡次触犯曹操大忌,终被杀。我觉得,对于我们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来说,这句话的后半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正是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凡事顺其自然,做人宽容、豁达,不张扬,不大喜大悲,不偏执激狂,如玉般温润,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
这个话有一定道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宇宙万物皆有其限度,在其限度内,万物共生共荣,超过限度,则容易带来伤害和动荡。用情过深的人,比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终究也还是意难平,用自己一生的泪水乃至脆弱的生命为这情字买单。智慧过极的人,与常人不在一个认识和思考平面,因此容易不容于世或孤独痛苦,古来圣贤皆寂寞,太过智慧的人,难于获得尘世的幸福,因此慧极必伤。总结来说,儒家讲求一种中庸之道,意即凡事须有限度,讲求平衡和谐。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终归追求的是一种稳稳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在极端用情和极度智慧的人那里,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情深者,必然心中只有伊人一个,生相从而死相随。千古一帝顺治便是一个性痴之人,不爱江山爱美人。斯人已逝,便心灰意冷。情深之人岂能寿焉?慧极之人,必木秀于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看过曹植的《七步诗》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中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为什么下相容,两个人都慧极,一个妒贤一个才高八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水至清则无鱼,见渊鱼者不祥。慧极之人往往可以看透人心,不愿同流河污,若群处便易招惹小人。太聪明的人反被聪明误。三国中鸡肋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慧极必伤,唯抱朴守拙,才是中庸之道。
我个人认为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是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情深不寿大家认为感情深,为导致情感压力而降底了体寿,真正的夫妻情深,互想照顾,心寒问暖,还能增寿的,对于情感专注的人,包括情痴,那就对号入座了。慧极必伤,也有两面性,这人智慧大,考虚多,用心良苦,就伤身了吗?这是咱绝大多数人的共同点,反过来讲,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早己绕过了这个问题。如孔子,孟子,科学家。他们都是高龄的人。他们智慧那才叫大慧。所以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不是全面的。
这句话是劝解我们这些凡人,凡事可以认真但不能较真。用情太深的人,他会有很强的占有欲,他不允许对方有任何闪失,失去/离开或者背叛,他会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会觉得没有她,生活失去了原来的色彩,而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在身体上起反应,比如失眠,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郁郁寡欢。慧极必伤,其实更好理解,常说做人做事难得糊涂,当你过于专注一件事情,精打细算,顾前顾后,不允许有任何纰漏,试问我们得付出多少体力和脑力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呢。
“慧极必伤”。凡事都有两面性,聪慧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事事算计,思虑过多,或是恃才傲物,目下无人,终会反受其累,伤害自己。诸葛亮智慧、谋略无人能及,他一生殚精竭虑,匡扶刘备建立蜀汉,辅助刘禅巩固帝业。他步步筹谋、时时算计、事事深思熟虑,为刘备分得天下三分之一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跟智慧。诸葛亮成就非凡,但寿命不长,54岁便病逝了。这跟他思虑过多,劳神伤身有很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