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多是白话,相对于现在当然语是一种古文了。在书写上,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文言用于书面用语,白话文用于普通交往,在历代都是这样。汉以前就可以肯定有普通百姓间的白话,比如先秦时期的《论语》,其中有些就完全是口语,而不是《尚书》《诗经》那类文化词。在汉代烽燧考古发现的一些书简,其中的内容多是口语,没有那么复杂,可以很容易读懂。在唐时就记录各种曲子词,已经开始接近白话,到五代时期有了白话文,就是民间口语,后来记录到书面的有各种“话本”,就是后来“评书”艺术的前身。宋、元、明各时期都是这样,到了清代则基本接近于近代的白话文了。
中国的文言文只是古人说话,写作的一种语言习惯。为什么会有它的产生,我想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人最是重情,而文言文恰巧能够以音律,节奏,韵脚等给予非文意的情感表达,情随意走,文由节出。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而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言文不过是当时社会,朝代的一种语言方式,就象中国现在的普通话以及现代的书面文字。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古人不喜欢说很长的话,文言文简洁明了,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古代的人文化水平非常高,每个人都博学多才,说起话来肯定是要有水平了,这不就形成了文言文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