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人性恶”与“人性善”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这并不影响创作者的独立创作,因为创作者有权选择自己的写作立场。
而莫言的作品为什么有很多人不喜欢?比如我就非常不喜欢。因为他的作品太缺乏美感,把“人性恶”写得很脏很低俗,而且很消极,颓废之气太浓。
余华的作品也是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但他的作品却有一种“苦难中抗争”的力量,或者说有一种“苦难中活着”的人生态度。
不信,就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吃相凶恶》和余华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比较地读一读,感受会大不相同。
另外再多说一点: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自然学科奖有所“不同”。因为“文学”无法摆脱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甚至社会制度。所以...
莫言得奖引起的分歧,让我想起索尔仁尼琴批判西方的一句话:这世界是分裂的。我读过莫言的作品,同时也读过其他诺奖作家的作品。在对莫言的看法上,我发现我和许多价值观相近,并在微博上互相关注的朋友存在分歧。阅读是个人性的,我在这里只想谈谈属于个人的感觉,并只想对那些价值观相近的朋友发言。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莫言没有思想,这有莫言本人的公开言行作证,毋庸多言。就文学本身来说,我觉得莫言是个有才气而无灵魂的作家。尽管我不喜欢莫言的叙事和文字过于张扬,没有节制,但这只是个人的爱好。
他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写的很可笑很鄙陋很低俗,有人看了很难受,觉得世界不是这样的明明是很美好的很阳光的,就不喜欢他的作品。
其实他的作品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揭露了阴暗的伤疤,我认为看看可以对人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不要指望这类作品有多少人喜欢,这种文学著作以及古典名著看的人极少极少,远不如玄幻小说言情小说,即便这样也不能说玄幻小说言情小说超过了这类小说。
一般性人平时看看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的,会喜欢上莫言的书?拿任何一本名著给他看他也看下去,但不能因为自己看不下去就大肆攻击侮辱这本小说吧?
只看了《等待莫西》这篇短篇小说,对莫言作品赞赏有加,
1、赤裸裸披露了60-70年代农村人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劣根性,和鲁迅写的阿Q一样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劣根类似
2、等待莫西这篇文章,通篇通俗易懂,贴合实际没有夸张的色彩,非常写实
3、等待莫西这篇文章最后还披露了因村民教育成度有限,村民信耶稣都成了正常人,唯独他不正常的结局,体现了现在大多数农村对信仰态度现实情况,点到为止,知情者自知
从这篇短篇小说也侧面反映莫言的作品值得去阅读和学习
读者万千,且审美层次不一。所以对作者也就有不同的评价。我觉得莫的作品整体看是从人性为出发点,或善或恶或麻木。檀香刑与蛙我是读过的。里面的人大都冷漠自私。当然知县与女主角那段有真情。一句话,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都是对的,错的是时代。我总觉得,伟大的作品都是用血与泪写成,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四大名著外,金瓶梅是很不错的一部,不愧是红楼的祖宗。莫的作品等二十年以后再品读,再下定论该更妥些。
莫言的作品是缺乏深度的,所以他更像一个记者,或者报告文学作家。他得获奖是有历史因素或者说偶然性,如果没有张艺谋,这个偶然也不存在。获文学诺奖应该是没有偶然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就是现在这样!据说鲁迅先生曾获诺奖而不屑去领奖,这就是真文豪与假的区别,莫的作品顺应潮流,人文精神单一,整个一揭伤疤的伤痕文学,而鲁迅先生是全面的社会理疗师,切重命根,辩证施治,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