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很想学吉他,当时想先攒点钱,买个好点的。攒啊攒啊,攒着攒着,就不了了之了。还有段时间对明清史感兴趣,下载了好几个G的史书资料,买了几本书,从《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看起——最后也基本停在这两本书上。勉强算好读书,自诩半个文学青年,读完名家巨著总觉着心有戚戚,与我同焉。完了去豆瓣做标记,发呆半天,连个书评都写不出来。去年突然想写故事,就写啊写啊,写到现在,写完了十几篇,估计加起来还没5万字。不喜欢到处跑,也没几个朋友,业余爱好为零,特长......大概是每天准时吃饭、睡觉、给手机充电。不过,跟这里大部分答案不一样,我从来就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普通的时候。回想一下,我好像永远走在人群中,不胖不瘦不高不低不穷不富不美不丑。可能这就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吧——连“觉得自己很特别的念头”都不曾有过。
一出生就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母亲疼爱,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自己,在学校生活中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朋友眼中的好孩子。事事都要做到最好,最完美。以为自己很优秀,出类拔萃。总觉得自己能像偶像剧中“傻白甜”女主能处处幸运,所向披靡,无敌开挂。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家人开始谈论起“别人家的孩子” ,知道了更多非常优秀的孩子的存在,原来学习上有更多拔尖的人,也有更多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人。原来自己努力想争取的东西别人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就获得。渐渐的,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自己是沧海一栗,没有别人的天资聪颖,没有别人的特别好看,没有别人的丰富人生。其实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生活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是世界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
我小时候很自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一直看低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我从小喜欢画画,在初三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画的很好,我身边的人也一直说我画的不错。直到初三的某个周末,我忘了为什么跑去我看低的某个朋友的微博主页看,突然发现我那个朋友的临摹可以和原画差不多一样,而我当时的临摹,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是不算坏也不算好,但我和她的差距我清楚地感受到。随着这件事发生的还有几天后的美术课,我画的素描得到B-,而班里的一位平时几乎没见过她画画的女生的素描,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表扬,更尴尬的是那个女生还赞美过我的画。从那时开始我发觉原来我和普通人没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我有没有涉足过。现在想想特别感谢当年昧着良心夸我的人,我心里罪恶感满满啊。
从上了大学之后吧,考大学之前一直都在学钢琴,学音乐,觉得自己可厉害了,就周围的同学啊都不是从艺考这条路的,每次看我弹琴都觉得可厉害了怎样怎样的,自己感觉自己要发光了似的,等考上艺术学校之后,大概开学几天吧,导员要班里所有人去填个表,有一项,要我们填特长,导员就说,你们就别填什么钢琴啊声乐啊之类的,考进来的谁不会啊。就那一瞬间,突然感觉自己其实特普通特平凡,你会的别人也会,而且还比你更优秀,更出色,真的是从内个时候起,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自己的专业,不能再被虚荣心包围着了。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个优秀的孩子,直到高三进了尖子班,我才知道有种差距是我特别努力竟然都追不平的,第一次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我很努力的学着,但每次的排名却还是不好,我一直以为名牌大学对我而言不难 ,后来才知道在山东读个211原来真的不容易,虽然最后我也成功了,但是却成功的挫败了我的自信,太可怕了,那种落差。大学之后,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只不过真的真的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现在还没毕业其实我知道毕业之后我更就是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大抵只不过是个普通人。
我真正发现自己会淹没在人海里平平凡凡一生庸碌,是在大学期间。我的朋友圈里,偶尔还会有一些有责任感有社会热情的隔壁985的优秀大学生会发一些朋友圈,对一些社会大事热点进行有理有据的点评。为弱势群体发声,声援一些活动。而我囿于想要的太多也太少,担心的忧虑的牵挂也太多,胆小怕事。我永远也不可能像民国时期的大学生那样有责任感和担当感。我永远不可能做那样出色的大人物,我也没有什么超强的能力和成大事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