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词汇不都是固定的,既有一字多意,也有一词多意。当然具体要看语境。千万不要想着读书少就能增加词汇,不要有这种简单的想法。汉语传承也好几千年了,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融合变化之中。想要略知一二,首先得多读书。首推历史,把中国的历史读个一遍,简单来说《史记》原文加注释这么大概看看,词汇量就能涨上不少。其二,诗词唐诗宋词翻翻,你会发现诗词里面的词造的有些不符合常理,也没有什么语法可供参考。你熟读唐诗宋词之后,就能自己组合一些没有过的词了。其三,现代的报刊杂志,天下大事日新月异,信息在不断的更新,新型词汇层出不穷。多看看也能记得不少。
阅读古典诗词、文言文著作,能拓展不少。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有时可以自己“造词”,就像古人填词作诗一样,单个汉字的含义和用法被深化了,可以做一些拼接。当然,这个方法偶尔使用一下可以,仅限书面,不要大面积使用。另外,做记录是必要的。还有就是可以适当看看译作,尤其是自身中文素养深的翻译家,有的时候会用很巧妙的词译出原文的感觉。特别是遇到某些双方语言中不共有的词汇。
看书。但是觉得只看当代文学作品没用,一是面太窄,二是这帮家伙词汇量多么?文史哲不分家,除了看文学,历史和哲学也少不了,还有古文和诗词。汉语本来很活泼,但是发现现代的汉语文字逐渐固化了,没有了创新的能力和动力,特别是学术界和文艺界。但是网络语言是鲜活的。所以,最后一个建议,多上网。
词穷的话,在我中学时,写作文都像便秘一样,准备GRE的作文也是如此。文艺作品看过,不去实践自己去写,跟爱看菜谱却不会做饭一个道理。可以试着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写下来。然后最近看的一些书上的文字、思维,会慢慢地呈现在脑子里,再加上你的反复实践,文字功底便会上升。
对于词汇量,我们混淆它在理解和表达上的不同含义。很多词很多句子,我们看的懂,知道这个词,却在要用的时候写不出来,想不出来合适的词语。多写多说才是正途。一个词用的多了,表达时候的词汇量也就提高了。多谢多说了,思维和逻辑都改善了。表达自然也就提高。
阅读。另外,阅读的时候长个心眼,注意看到的词句,发现这个词认识,但是自己好像不太会应用,那么就记在脑子里,或者写下来。久而久之会锻炼对于词句的敏感,看到好句子好词语就记下来,到了一定量后再看看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会感觉非常的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