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寒假,在家里重新读起红楼,每到晚上,裹上被子,靠在床上,打开旁边的电热风扇,烤的脸上发红,全身暖和,看到书中人一起围炉夜话,好像自己也处在她们当中,和书中人一起联句作诗,吃酒行令,好像突然多了一群伙伴在周围。读到芦雪庵即景争联诗,琉璃世界红梅白雪,我打开窗子,外面也漫天飞雪,心里突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从红楼梦中读出美感,感觉很奇特,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感受。至于红楼带给我的影响,可能让我有些显得与世无争吧,书中所写“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纵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也不免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我不爱和别人去争抢什么东西,当然也不是啥都不争,只是没那么执着,年轻人还是要努力,要奋斗!fighting!
从小学开始看《红楼梦》,之后这套书就一直放在我床头,反反复复翻阅,直到大学,这是我最爱的书。这套书是我父亲年轻时买的,我非常喜欢,书页已经发黄,因为经常翻阅纸张也有点软了,但是越看越觉得有岁月沉积的味道。《红楼梦》对我的最大影响是:对园林、诗词的兴趣和各种性格的思考。最开始看时喜欢研究各位小姐公子住的院落,黛玉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直接影响我现在在书房种下了几颗翠竹。探春的秋爽斋大气阔朗,一如其人,尤其喜爱那幅颜鲁公的墨迹: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学书法时常写这幅对联。小时候一边看一边在脑子里描绘园子的布局,由于学画画还画过稿子,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其实没有多大影响,只是记忆的一个片段而已。2007年的时候,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于是考研,在等待研究生面试的那几个月里,在我的出租小屋里,唯一一本破破烂烂的红楼梦等着我,只是记得当时看红楼梦入神,经常一看就是一天,身边放着一碗水,那个时候,应该是很辛苦的和压力大,虽然入围了但是成绩几乎是垫底,身上的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徘徊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想想都应该觉得坐如针毡。但是那一切的辛苦,没有留下任何烙印,记忆里剩下的只有,红楼梦,一碗水,照入屋内的夕阳。都说,记忆才是生活的乌托邦。美好的东西,总是会不经意中留在你的记忆中。
我是十三四岁才开始读红楼梦的,青春期刚刚开始基本上就是当做一本爱情小说来看的。后来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喜欢我们班一个男生,他平时对我也特别好,属于彼此心知肚明但是没有挑明的那种。那个时候我经常生病请假,也总是把自己代入林黛玉,因为他特别会唱歌,长的也很清秀,比较招女生喜欢,我就经常生闷气,所以更经常生病了。后来有一天课间他在我同桌的位子坐着,突然跟我说“你放心”。当时我脑子就炸了,全都是烟花啊。因为红楼梦里第三十二回,林黛玉自己胡思乱想,宝玉也跟她说“你放心”算是两个人感情的突破。现在他是我老公啦 不知道这算不算影响。
小的时候就读了,所以,书是好书,但是道行不够。在童年不到十岁的时候第一遍读,到现在大约几十遍吧。但是年幼无知不经世事的时候开始读这个,对性格以及观念的养成,有很大影响。不能说全是消极的影响,但是终归是觉得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很多都没意义没意思……所以为人处世,性格,恋爱观念,以及种种,都有些……算是偏执孤僻吧……现今已成习惯,大概自己改不了了呢。很多事过于敏感,容易多想,然后悲观。很多事陷进去就出不来,常常自苦自怜……所以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的话,在他/她至少高中之前,可能不建议读红楼。终究还是自己不通透想不通而已。
高中从前十名到倒数十名,全靠一本红楼梦(高三发奋又赶回来了)。那时候,没事还学学黛玉葬花、颦眉……现在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做贫民,见了太多在纸醉金迷中迷失的故事,很怕会迷失。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智慧让我明白:避免污浊的最好方法就是踩着摧残自己的力量去一个洁净的地方。“万缕千丝终不改”,人的生命需要韧性~“任他随聚随分”,分离聚合乃常态,不必执着……现在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创造,喜欢念经。突然觉得在一个价值观形成的年纪牺牲成绩读红楼一点也不亏,因为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君子,我的明灯,宝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