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离开母体的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孤独和不断失去,每蜕下一层皮,就增长一分生命的坚强。这本书中包括了各个阶段的重要丧失,不仅包括与所爱之人的分离,还包括我们有意无意的浪漫、梦想的破灭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权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为泡影,以及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无坚不摧、青春永驻、永生不死的年轻自我的丧失。这些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必不可少,因为失去、离别、放弃会使我们成熟,没有丧失便没有未来。这本书可以作为一种外力,在经历痛苦的时候它是一种提醒。
在作品《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主人公经历了自己的理想幻灭与铭心痛苦,观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弃、穷困潦倒或空虚无望,得出“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的结论。正是在得出人生毫无意义的结论后,菲利普毅然抛弃对幸福的追求,因为幸福跟痛苦一样的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不过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罢了。幸福也好,痛苦也好,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莫外乎“不负我心”这四个字。此外的一切都是浮云。早点懂得这些道理,也许人生也能轻松一些。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这本书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
放眼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不提供意义只提供消费的电视所制造的娱乐化氛围强制人们去习惯无聊、习惯庸俗。一个“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年代,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泛滥的影像文化站污着他们的目光,进而使他们的语言和心灵渐渐丧失了儿童的特征。儿童的嘴里哼唱着缠绵的爱情歌曲,脱口而出的是最时尚产品的广告词,穿着兴趣越来越向着成人靠拢。阅读《童年的消逝》就像是与智者对话,是一次开拓思想疆界的旅程。
毕飞宇在《推拿》中以很小的切口入手,讲述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推拿》最大的意义在于,写出了残疾人的快乐、忧伤、爱情、欲望、性、野心、狂想、颓唐,打破了我们对残疾人认知的情感牢笼。由此引发读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我们正常人人生的深刻反思。成了败了都是人生,黑暗和光明从没有分开过。
人的自由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思维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