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书读的相对较多,但是最好的还是喜欢《苏东坡传》和《林语堂自传》这两本。苏轼大概是他的偶像,故而写的极为细致,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很多材料是来源书信和手札,故而可信度很高,非常值得一读。当然,对东坡也不是一味的吹捧,比如,苏轼老娘去世,他大丧事。此时,林语堂用了一个词,“好大喜功”,很有意思。《林语堂自传》,写的也很真切。我是08年读的《林语堂传》,记得他说过他能有今天得益于,家乡的那一片山水,和母亲的教育。还说,一个人如果童年能好好享受和亲近大自然,再能有个好的母亲,好好教育,给足其母爱,大概一生也不会太差。这几句话,我深以为然呀。
推荐雨果的《海上劳工》描述人与自然斗争精神的小说。这风格有点像海明威的东西,应该说,可能海明威借鉴过雨果的小说。雨果果然是大手笔,小说的跨学科知识极为丰富,知识密度极大,看雨果的小说也如同逛博物馆。现在看来,小说的情节似乎很老套,但是要想下这是十九世纪的东西呀。雨果写悲剧也是很有一套。剧透下,男主最后为救女主牺牲,并且女主最后为他人所有。现在想来,男主具备暖男的所有特质。
文笔清淡,可是,看《从文自传》还真不晓得,这他老人家小时候还当过兵,喜欢观摩官兵杀人。沈从文说,他的所有写作就是在写他的童年,可知童年对其影响有多大。《边城》似乎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但是最终是个悲剧,不过我挺喜欢这个悲剧的,哀而不伤,伤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沈先生,写的是故乡一个逝去的时代。
诺贝尔文学奖给川端,确实名副其实。文笔极为优美,并且集中体现了日本的美学精神,“物哀”。我最喜欢的不是女主角,而是二号主角,叶子。叶子最后的死给了我极大触动。也是因为《雪国》,我开始对日本文学和美学开始有兴趣了。
钱钟书的《围城》可能表达了他对婚姻的看法。本书,语言本身比情节要有意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觉得此联来说钱钟书不为过,此书可以管窥一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也是一本史纲吧,大历史观。纵向分析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深层文化、制度等原因。宏观视角,不妨一读,对历史会有一些重新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