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引人入胜的 是这句话中体现出的禅学世界。"行到水穷处"并不一定是终点,或许是某处瓶颈,既然遇到了便坐下闲看云雾缭绕吧,不再执念的往前走,这是一种"破执";一"穷"一"起",似乎也对应着一"始"一"终"。然也许为终点的穷困,却可能是另一件事情的契机点。这就有点像消长得失的辩证思维,也可见中国诗人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意境无边,可生生灭灭,回旋反复;如果再结合王维中岁信佛,还可理解"行到"便是"大死","坐看"则为"得活"。即在大绝后大彻,先破而立之境。两个高票回答也提到,这水穷处便是云起之地。其实也可以将其看成两个行为动作,无心无意的行为却恰恰是整段动作中最优雅适合的,就这么恰巧的从水穷处过渡至云起地,若非宁静明澄的心境与达观圆润的心态,是不会如此自然而从容不迫的从绝处移至下一个适合的地方吧,最后用钱钟书先生的评语:"随遇皆道,触处可悟"。
这句诗是我多年的心头好,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没有水的地方,就坐下来抬头看看云。为什么要看云呢,因为可能会下雨,然后就又有水了。水、云、雨,都是状态不同而已。所以说人生有起有落,走到绝路的时候,也要给自己一份希望。阮籍的穷路大哭,正是他悲观的体现。他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想到自己的人生也是走到没有路了,不由得悲痛大哭。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指前方的山水阻隔太多,害怕没有路了,其实往前走一走就会发现被柳树被花丛掩盖的地方是有村落人家的。所以认为,同样面对前面没有路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阮籍是悲观地大哭,陆游是再往前走走试试找找方法,王维则是反正没路了我们看看风景吧,说不定等时机一到事情又解决了呢。人家评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可能这正是他的不同。他把自己的观念,写在两行诗里,还给你一副蓝天白云的画面,岂不美哉。
王维很豁达(他好像是信佛如果没记错)行到水穷处,水没了,那就坐看云起。没所谓,有什么看什么,能干嘛干嘛,云淡风轻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者在他看来,人生处处都是风景吧,就体验,尽可能欣赏就好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明显格局不一样了。又或者切入点不同吧。就感到作者是心怀希望的,(毕竟想找到路可能)可能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惊喜心情,顺便还提炼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理解。阮籍不是出了名的放荡不羁吗,(人家主张无为好像)有个性。王维和陆游说的再好听,面对现实时,真的那么淡定吗?我看不一定。人就是这样,想的说的做的,很难保持一致。阮籍至少活得真实,这是很难得的。我觉得无所谓进步与否啦,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三观,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品。谁没有自己的道理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很有价值的东西。
阮籍的大哭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很多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会选择隐藏自己失落的内心,而阮籍敢于宣泄情感,表达自己。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体现了他悲观的生活态度。王维的诗在陆游之前,谈不上比之进步,但从意境和精神层面上讲,王维的诗确实略胜一筹。“山重水复疑无路”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否认,缺乏魄力,心中失落才会生疑,即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不过就是暗自庆幸,有一种窃喜的感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气磅礴,有一种即使身在逆境依然指点江山的恢弘大气,想一想这画面,王维不愧是诗画一体的大家。
一种无差别对待的心境。求道之人不外求,不强求环境和他人要如何。也不因为外境的变化而动摇心境。所以无论是顺水而来,还是水穷而看云,王维在此,对情境没有区别对待,都是一种全然的接受。有得走就走,沿河走到尽头了,那就坐下看云。都可以,都一样,都很好,这在最后两句中也有体现。他和一个林中老叟能相谈甚欢,这也是一种境界。王维的身份在今天看,是中央高官,还是学富五车的学霸。和这样一个没有文化也没有钱,在阶级和素养上都差距悬殊的人,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多少人做得到能没有分别心的相谈甚欢?
应该是顺应。走到水穷处,这是散步中的一件小事,但可暗喻人生中种种情境。水总有穷处,这时人应当如何自处呢?求道的人懂得顺势而为,低谷时便潜龙勿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到来。这时候,要“坐看”。坐,是不急不躁积蓄力量,是等待。所以不是站,也不是走着跑着。看,也是观察,是察知,要“知几”,从细微的征兆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表面上水势已经穷尽了,但实际只是换了一种样子。云是水气蒸腾的聚集。坐看,静心看清楚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