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烟》。余华的文笔利索而有力,宛如刻刀。他早期的“先锋文学”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风靡一时。其中这篇小说就极具代表性。这篇小说是篇逻辑相当混乱的小说,真至于说,它根本就没有逻辑。全篇以各种怪力乱神的情节和描写拼凑而成,甚至是人物都只是用数字作为代号。看起来没有主题,没有情感张力,没有思想寄托,甚至没有人物形象。那么本来它应该极其枯燥而无味,但相反的是它散发这一种诡异、荒诞、讳莫如深的文学气质,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文字里,读者的想象力和个人见解也获得无限的发挥空间。
阿城《棋王》这应该是我喜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也一度被称之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初看小说的动机多半源自我自己本身对象棋的爱好。后来发现,其实小说中真正讲棋的内容并不多,反倒是讲述了文革时代,被隐藏的“特殊人才”的命运与挣扎。后来我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总体并不如意,但几个重要桥段却十分精彩。但更精彩的还是小说,人物描写的神形兼备,情节的扣人心弦,至今回味无穷。
金克木先生的杂文。我一直认为,金先生是上世纪中国学者中最被低估的一位,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大众认知,国内学界还是国际学界。前后收先生单行本十数册,记不清读过多少遍,数百字小篇,总有新触发,新体悟。最爱看的还是他的杂文,大家小品,举重若轻,信息量惊人。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我不是学艺术的,当年只是当作一本传播学的另类参考书读的。但是一看便爱上,也就此爱上约翰伯格,但是他的其他书都不能同这一本比。这是一本关于审美、思想传播的集大成者书,恩,我愿意给它这个至上的评价。
《道德经》。第一遍读平淡无奇像鸡汤,后来读觉得老子此人狡猾大大滴。再后来读,读懂的大概占五分,读误解的大概占的四分,所以算读懂一分吧。我就试着照书里的意思做了一些改变,从此开启新世界。
《飘》和《红楼梦》,还有《傅雷家书》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一次的阅读你都会有更深的体验和理解,而且这几本书都是可以从多角度去学习和观察事物的,且都有着值得仔细体味和斟酌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