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人远心更近。曾经报怨过自己的国家,将来不会了。那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爱的人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为之奋斗的地方。曾经迷茫,但出来了之后,梦想却更坚定了。会回去的,会回去的。回到我爱的地方。有人问我回去干什么,中国那么乱。我都是笑笑,说,要是我们这一辈还乱下去不就完了么,所以更要回来啊。更让人积极的是,不管怎样,中国发展的还是很快啦。既然可以改变的这么快,有人把握好方向不就好了么。回去吧,想当年李光耀一样,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你要出国就去啊,见多识广,才能刚好的帮助我们的前行的祖国。
我认为对‘是非观’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改变一些生活态度吧。对人的态度:待人更平和,不会觉得领导高人一等言听计从,敢于挑战权威,直话直说,另外对陌生人容易产生信任(所以回国就特别容易上当受骗或者大意丢东西的有木有)。对生活的态度:因为大多英国人生活实在太田园了,就无限向往简单平静的生活。回国以后就能明显感觉到种种不适应。生活的压力和人际的复杂。。至于政治意识方面,不管在哪里,只要掌握客观的信息,就能有客观的评价。只不过通过比较可以更公正的看待你生活过的世界吧。
没有改变我的是非观,但是绝对加深了我的是非观。最深的就是“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不为群体、政体的压力改变。不为金钱改变。更不为图一时方便改变。这个底线包括维护自己的权利-谁敢闯到家里来,我就有权拿枪和他干。也包括不去做违心的事情,即使有很大的利益。正因为意识到底线的重要性,我也会尊重别人的底线。比如服务员出了很傻的错,我也不会去呵斥。大家都有了底线,整个社会就有了底线。在一个成熟的、进步的社会里,有底线的人可以活的很愉快。
羡慕一些西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轻松而且亲昵,这是我圣诞去度假遇到了不少西方家庭一起度假感受到的,那些子女都上大学了,感觉跟父母很亲近,被我撞到两次成年的女儿跟妈妈抱在一起,女儿是撒娇的表情,妈妈是母爱泛滥的表情。其中一个跟自己的妈妈一起玩儿音乐,一起做志愿者,我就觉得她有这样的妈妈好cool。
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是对事物的“默认值”的不同。比如你在超市买个牛奶,默认值是“它是好的,不含三氯氰胺”,吃的东西默认它是“放心的没有地沟油的”,开车默认是要让行人先走,别人对你的帮助默认是善意没有所图的诸如等等。
留学两年,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了包容。包容不同的思想,包容不同的观念,包容不同的文化。尤其在美国,其实真的没有所谓的大是大非。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谋财害命,人和人之间的差异都是可以被理解,被原谅,被包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