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没有德行而能够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也是有的。吴梅村、毕加索、张资平、周作人等人,都或多或少节操有亏,然而都对艺术做出过贡献。但是,这些事例绝不足于成为我们宽容文人无行的理由。事实上,世界第一流的文学家,如杜甫陆游白居易辛弃疾,如托尔斯太巴尔扎克高尔基,绝大多数都是品德高尚的人,那些无行而能有为的文人,只占少数,而且作家品行恶劣,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使其作品不能向更高的境界提升。
以前听一些歌手唱爱情歌曲,联想到她们实际行为的龌龊,各种门各种潜规则,会觉得有些倒胃口。后来突然想通,其实歌手什么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并不是要听这个歌手他怎么看待感情,而是借助那些歌寻找自己的感受罢了,跟写歌词唱歌的人毫无关系。就像你吃猪肉也不必去关心猪是如何生活的。作家也是如此。
作家人格若相当的完美,则其人必光明磊落,有正义感,有真理和爱心,写出来的文章,虽技巧稍欠熟练,字里行间,自会喷溢着一种浩然正气。若他的文章手段高强,则他便能成为时代的信号和灯塔,跻身于伟大作家的行列。"很喜欢读这段文字,期待多些“灯塔”式的作家。
美国文学批评家斯宾岗,在《创造的批评》一书中说:“我们读一个作家的作品,犹如吃一个厨师作的菜,我们只问菜是否可口,决不会追问那厨师的人格如何,性格如何,是否爱说谎话,是否偷过女人。”言外之意,品德不好的人,同样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会啊,虽然他与他写的小说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他写的小说里面的内容是他虚构的,里面的情节就是他根据他的思维设定的。他人品不行的话,作品应该会受到影响,里面应该能找到某些痕迹。
虽然我也很矛盾,可我还是觉得作品一但发行,就不在属于作者了,联系作者只是为了读懂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读懂作者这个人。可能类似看一部电影,角色是角色,演员是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