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北京城里,逢年过节胡同院落,大门口挂国旗,喜庆气氛油然而生;春节吃饺子、放鞭炮,再就是逛前门大栅栏、琉璃厂,戴京剧脸谱面具,扎风筝。北海故宫倒是清静。还一处热闹地儿是八卦图似的东安市场,比如今的新东安市场老北京味道足多了,是全世界单独一处别无他所。小孩儿们对涮锅子不感兴趣,而豆汁焦圈儿糖油饼油炸糕从不忌口,奶油炸包自然更是。
记得小时候我们过年都是掰着指头数日子的,年前半个月家里的大人都不下地干活了,每天都在家里准备过年的年货,叫上三三两两的乡邻帮忙,那时的年货都是自家做的,今天做年糕,明天炸果子,后天做爆米花,每家轮流着做,帮了这家帮那家,那时虽然穷,但是过得很快乐。邻里相处都是很融恰的,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算计,心地都很纯,很善良。
父母会提前把瓜子,干果,糖还有水果提前买回来,然后每天就可以开始大快朵颐的吃了,平时是不能的,每天学习的时间相对会减少一些,然后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工作,等到腊月二十八,九了,就开始买青菜了。一些肉类也会提前的做好,然后放到家里外面那个储藏室的里面,会用厚厚的干净的雪埋起来。
我们那个姓氏有个习俗,就是上一年生儿子的,每年正月13就必须招集我们姓氏的所有人,在老祠堂白天做花灯,喝酒、吃点心(每家都会带上自家酿的米酒,年前准备的年货),晚上看电影(资金就是生儿子的出钱),每家都自带凳子坐在大院看电影,真的是很快乐。
午吃团圆饭,早上一起来就开始忙了,各司其职,做菜的做菜,炖汤的炖汤,稀里哗啦忙得不可开交,到了十点,沿河两岸的鞭炮就开始了,这是家家户户恭请亡去的故人回家团年了,还会带上纸钱香蜡鞭炮,以前还带肥肥厚厚的猪肉刀头,酒什么的。
记得小时候生活紧张,我们盼望的就是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肉还尽管吃,也不用干活,天天都是拜年玩儿。小年之前要把房屋周围的卫生打扫干净,家里也要整理利索。我们那儿叫打扬尘,到处都是灰真的很脏。鼻孔都是黑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