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看看《一路两个人》,这是一个很老、很老的故事。我曾经有一位可以分享一切的朋友,她过世了,于是死亡也成了我们会一同分享的东西。书里描述了两个女孩的友情,以一个人追忆的方式来纪念曾经那位将会怀念一生的人,读完有巨大的空旷感。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写了很多如同铅笔素描般,丰富而熨帖的细节,却丝毫不显得絮絮叨叨和晦涩拗口,并且最重要的是,一点儿也没有外国的翻译腔。看了之后,最佩服的是翻译的人,有一副流畅的好文笔,没有翻译小说中常见的平白露骨的做作感。作者喜欢用长句,却有种意外的流畅感,外国小说里总有丰富的词汇和画面,翻译的文字却有种母语的语感。在异国他乡看这本书,总觉得舍不得一下子看完,而是值得用一个认真的午后,喝着蜂蜜柠檬水惬意地阅读。
如果有时间你可以看看《慢船去中国》,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北京,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感动人心的悲剧。少女范妮刻苦努力,为了去美国留学,父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的敏感与懦弱,骄傲和清高,都让平凡生活中的你我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上海出生的海派女作家,陈丹燕的文字里有很多旧上海的色彩,但却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空洞感。这是很多年前读到的文字,陈丹燕的小说,能将一个面包发酵的过程都写得香气扑鼻,丝丝入扣,所有的比喻都运用的熨帖又形象。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阅读,而觉得是在品尝一道甜美的冰激凌。其他的小说,像《鱼和她的自行车》《我的妈妈是精灵》也都可以一读。
推荐你看《与往事说再见》,这本书讲得是一个“他没那么爱你的故事”,从一个因失恋而有些沮丧伤怀的女孩子的角度,以旅行的方式,希望可以忘掉那个不爱自己的人,却在熟悉的每个城市找到曾经的回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好在香港机场等待一班开往曼谷的航班。那种心情好像是在等一场午后的暴雨,有侥幸不安,又有新鲜期盼。看着书中提到的每个地名,每次出发前的漫长等待,很容易便将自己代入进去。也许,我们看的不是一本书,只是在人群中想要被人看见,被人理解的心情吧。“什么都没有改变。唯一变的是你不在我身边。”“很快,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用工作麻痹自己。我确实这么做了。人们安慰我说这很好,要相信绝望给人带来才华。”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利娜的情书,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出版的第二年,作者与爱妻共赴黄泉。面对晚年被病痛缠身,瘦的只有四十五公斤的妻子,他却觉得对方依然是那个美丽优雅的人,并且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爱意,以致于抑制不住地想要给他写信。这段描述多少让这本书的爱情蒙上了一层神秘瑰丽的浪漫色彩。我好奇语言平实的情书能有多动人,高兹没有让我失望。与此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生豪写给宋清如,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不知道为何大文豪都喜欢写情书,可能是因为“反正才华不用也是浪费,不如给喜欢的人写点日常的初衷”吧。巧的是,我生命中最为文思泉涌的时刻,也是因为爱着一个人。
《我只想和你说说话》,大学同学推荐给我的,“你是我生命中的碧绿,是我抬头仰望的星光。”市面上的打着“青春成长励志”标签的文集有很多,但是这是一本没有让我觉得尴尬的书。作者关心女性独立,公益,却偶尔也有颗卑微敏感的心。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个最多只能跑800米的体育渣,但看完这本书的一年里,我坚持跑了100公里,第一次跑完10公里的时候,我有点害怕,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儿,但那种运动完后心思澄明和莫名愉悦的感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就像作者所说的,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
毛姆的小说,我其实看的也不多。相比其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圭皋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的眼中却只有月光”的《月亮与六便士》,我更喜欢这本面纱。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一行行扫视书架上的书名,碰到那种突然有种熟悉感或者看书名就很想读一读的书,便会取下来。我看书不算多,没有达到大神们1年200本的级别,对于挑书选书,却有一些后天习得的敏锐感。拿到这本书时,我没想到毛姆的小说会这么好看。对细节和心理的描写让人欲罢不能。他自嘲是个二流的小说家,看的时候怎样都不愿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