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直给人以“冷漠”“无情”著称,虽说是“无情”倒并非是真的无情,而是面对情爱时那种一眼洞破人心的深沉和冷静。张爱玲书中人物性格的隐晦,多与其一生之经历有关,这其中自然包括她家庭的成长环境,从家族破败,到父母关系分裂,对于张得心灵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张爱玲并没有通过太过于决绝的方式来对待,而是选择隐忍冷处理,现实里压抑这种情感,镶嵌进文字里的人物身上。书中男女关系,鲜少能有善终,而充斥其中的世俗物质观念,也跟其遭遇有很大关系。与其说张爱玲的文字阴暗晦涩,冷酷无情,不如说是她一生经历之写照,对人性的窥探,对人情的思考,都是张爱玲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对话。
我喜欢张爱玲,陷于才华。如果要说的严格一点的话,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所以才喜欢张爱玲。因为我对张爱玲的性格和人品是不认可的。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很迷张爱玲,几次到图书馆找张爱玲的作品,或者在网上找各种电子版的书籍。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总是很神奇,在已经读完了很久以后仍然会想起她的故事。她的辞藻很华美,以至于一直成为我写作模仿的范本,这就像,张爱玲模仿着《红楼梦》一样。我曾几度写过有关于张爱玲的文章,都是在分析她的写作技巧。我认为张爱玲的文字是让人无法拒绝的,是会让人上瘾的。
她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她说,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她说,出名要趁早。她的才华,毋庸置疑,她也确实早早就出了名。然而,贯穿她整个人生的,是对爱的追寻。或许是因为她儿时的家庭经历,她内心是缺爱的。对胡兰成,她奋不顾身,一再的容忍,失去了才女的自傲,“低到尘埃里”。甚至最后分手时,还把自己的积蓄30万给了胡兰成作为分手费。后来,遇到了赖雅,她对他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他。直到他去世。她的一生,是寻爱的一生,亦是为爱奉献的一生。
有才华的女子。在情感中亦是个普通女人,像其他小女人一样,渴望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结果也像其他人一样爱过了,伤过了,忘记了。最终选择离群索居。女人的爱的表达是倾听,男人们靠嘴去表达。当女人境界够高时,听到的只是男人们滔滔不绝的谎言,那么要他何用?人们只是一厢情愿的用自已的人生观去套用他人的生活,自然就比对出不幸或凄凉等等。优秀的人因被过多的观注,而生出些烦恼和不安是正常的,却又被媒体放大一番。。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情感独立,生活独立的人,张爱玲与他们一样。
说实话,这么多人围着张爱玲周边做文章,任何人写个小说都说是张爱玲的弟子——放眼当今的华语文学圈,却没有一个人的写作能够超越她——当然,腰封上的宣传语继承张爱玲衣钵之类的话,更是不能当真。张爱玲的小说是华语写作的一支标杆,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二十世纪的中小说家中,无论是论文字的雍容华丽,还是平淡自然,人生苍凉,鲜有人能与其比肩。
那就从个人的角度简单的说说:那么有才情的人写出来的书自然不必多说,可以把赤裸裸的现实用那么唯美的句子来描述的人也寥寥无几,对生活看透了之后仍然热爱着生活,把现实解刨得很完美,永远对爱情抱着美好的期待,她书里的很多话至今仍然是那么的经典,张爱玲真的是一位先行者,她书中总有那么多句子让人对爱情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