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自己当领导,而是火车头。为什么呢?若将自己视为领导,凡事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指导工作难免不接地气,下属也许闷不吭气,心中却并没有几分敬重。若是能够躬亲而为,期待他人之事,自己先做到,至少心中有六七分了解,这样便能体会下属在工作中的心情与辛劳,而非轻飘飘的下达指令后便高高挂起。所以,第一法则:请让自己成为榜样,而非职位上的领导。若指导,必然不是单纯的下达指令,而是自己本身要是专家至少是前辈。否则,也就没有管理者存在的必要。而管理者存在的必要,本身就是对Boss负责,上传下达,更好带领团队完成项目任务。
常省自身之过,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走上管理者岗位以后,对于有的人来说,渐渐地会产生一丝官气,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身为管理者要做到更得人心,就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客观地认知自己,自知之明。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扬长补短,变得更为优秀。因此,平时要多一点自知,少一点自负;多一点自省,少一点自傲;多一点理性,少一点任性。特别是在工作中产生矛盾和误解或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时候,要首先从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对上找客观,对下推责任,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看不清自己的不足。自省、自知,才能自明、自强。
常怀慎独之心,方能赢得尊重。普通员工需要朝九晚六按时上下班打卡,管理者则拥有更多的自由。若是员工九点到,管理者姗姗来迟早早而退,员工心中如何作想?员工心中,企业才是领导,Boss才是领导,管理者因为德才兼备晋升才得以成为管理者,若是不能自律,恐怕会被看轻许多。所以,即便身居要职,成为管理层,也不要自由散漫,唯有严格自律,真正做好一个团队Leader,才能赢得人心,让团队成员从心底当你是好朋友,好师长。
对员工严格要求,我们肯定都非常喜欢这样的管理者,工作中对你很严格,但是私底下又能和员工打成一片,可以深入员工的生活,也不再是管理者的身份。管理者跟员工和下属之间亲近是没有问题的,生活和工作要分开,私底下可以是朋友,但是工作中必须对员工严格要求。虽然对员工宽容能让他暂时处于舒适地带,但只有敢于对员工提出严格要求,挑战他,激励他不断前进,支持他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才能真正被员工所记住。
教练下属,提升下属的能力和业绩,是管理者的核心能力。他不一定会告诉员工怎么做,但他可以帮助员工探索无限的可能。他就像指南针,能为员工指引方向。他又像一面镜子,帮助员工看清自己,调整自己。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阐述的管理是一种激发员工的善意,让其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做到这一点,正需要管理者要有优秀的教练能力。评价一个管理者最终的成就不是他的业绩,而是他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员工。
管理者要有人际敏感度,懂得顺势而为。高情商是优秀管理者的标配。需要管理者能随时捕捉员工的情绪,并调整他们的情绪,消除员工的负责情绪,赋予员工正能量。这样的管理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们知道员工的喜怒哀乐。员工快乐时,愿意和管理者分享,员工不快时,管理者也能第一时间感觉到,并及时给予安慰。这样的管理者在员工内心脆弱时,就像贴心的大哥,又或是知心姐姐,给予员工温情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