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之哀的根源最主要还是软弱的灵魂,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迎头而上的勇气在太宰治的文学世界里面是找不到的。在日本学界也有颇多对太宰治不齿的评论家.称太宰治为生活的破产者,软弱无力。乃至于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看除了《奔跑吧,梅格斯》之外的太宰治作品,这部《人间失格》就是其中代表。日本式的行事风格和贯穿生活的精神是“和”,这种“和”之背后所拥有的软弱和暴戾,无论将哪一种单独列出都是异常可伯的。太宰式的软弱:如果相信弱肉强食的话,那么它就代表被伤害者,被侵犯被凌辱者;如果有悲悯之心的话,那么柔弱的灵魂可能就是我们想要保护的东西,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以一个悲天悯人的菩者圣人之心来保护众生,于是沉沦与不可救赅随之而生。就软弱者本身来讲,生活抑或活下去都是艰难的,那些支撑生命的东西必须也只能仰仗周围的给予。世界是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想要的往往得不到,而不想要的往往俯首即拾,软弱者生活在这个古怪的圈子里所受到的只能是日复一日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童山濯濯,如同徘徊在山巅,抬头一望对峰还站着另一个人,遥远但是清晰。触发共情。是在有抑郁倾向的时候捡起来读的,不知道是不是情绪失控的原因,看完《人间失格》大哭了一场。我看到叶藏跟默尔索一样,成为了被放逐的人。对于人类本身的未知性恐惧与排斥引发了荒诞与颓唐。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必要活着?如果活,要怎么去活?
这本书有人看过后就感觉自己就是里面的主人公。我很好奇,今天有空刚好翻了下,好不容易看完前部分的免费阅读,就看不下去了。可能跟成长环境以及性格有关系,也可以说成长环境多少影响了他的性格,这么优越的环境他竟然活得很累,挺遗憾的。我环境很差,活得自卑,但骨子里求生本能很顽强,一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架势,熬了这么些年。每个人不幸的人生都各有各的悲哀,可以理解他的死去,只是不想看完。三毛我也不大想看,就是因为她自己死了。不想认真看完,他们的条件真的都比我优越太多了,那样都死那我还活着做什么。
《人间失格》是我继《白夜行》之后读的另一本日本小说。与《白夜行》读者对作者狗四肢精密的佩服不同,读《人间失格》之后完全没有对文字、情节和人物上的仁和印象,更甚者,似乎忘却了还有“作者”这个意象的参与,然而,读完的震撼感却与《白夜行》有过之我不及。这种震撼感,混合着一种灵魂被透析、被表达的强大共鸣,和意识到自己这样共鸣的羞耻感和无力。
实话来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觉得那小说在鬼扯,真矫情。个人的破事都拿到文学作品来说,就是在无病呻吟。直到人生阅历再丰富一点后,回头去读小说,我才明白,小说并没有“矫情”,“矫情”的是我——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存在的意义并非充当明灯给人引路,也非从这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中,给你生生发掘出什么“经验”“教条”出来。
初中时读《人间失格》并没有很深的感触,那时的我还无法理解太宰先生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现在上高二,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不由得泪水长流。我所理解的太宰治他不是人人所说的胆小鬼,而是一个温柔至极的人。温柔到他的“纯粹”无法被这个肮脏的世界所接受,从而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