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孔子对《易经》只是表面的认识和解释、他的天行健君子则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则厚德载物、只是说明了天地的美德、与他过份地注重礼仁是一个道理。而观老子的无阴不润无阳不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明阴阳是一个整体一种规律、任何事物都在规律(道)中运行互转,反则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都是这个道理!不是绝对的表象之好之仁、而是在特定的事物生成来定向好坏、一旦到了极点便往相反的方向运转!弱者道之用、喻以弱、柔`、静、善、的方式对待事物以防走向极点!而他的弱不是求知上的弱而是品质上的谦和、知其雄、守其雌就是这个道理!
你为什么这么提问题呢?
易经形成最少比孔子儒学早800年,易经是周王朝800年文化总结,再加上另外两部上千年的文化总结。
周王朝经历了800建设,有了文字的完善,有了国家的雏形,有了立法的意识,礼教思想,教化人类逐渐理性,最后出来一大批思想者,诸子百家出现,出现成型中医药著作,一系列东西和易经有关,离不开周王朝800稳定社会。没有稳定社会,哪来活跃思想。
我们知道的孔子,儒家,收集了易经就是儒学的东西,就是儒学著作,哪个孙子教你们的。
易经是始祖伏羲以先天八卦揭体运行之迷。及大地载物阴阳相合之理。又以后天八卦以人为本与天地交融相处。得阳火为生得阴水相济蒙大地恩赐万物生发。以卦布兵安寨狭谷立足不稳受水冲难固。地洼驻营水大则淹。卦理无外呼首尾呼应。向前能进立营能稳向后能退有路回泄。玄中有妙道理自然。乾坤不动万物安居。地水火风得用与万物崔生有情。孔子语五十而易。圣人更以人的真善美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尊师敬老以强扶弱。以富济贫。略表所悟易经深澳。孔圣善解。学应正用。
你们又不是孔子,怎么知道孔子的心情,孔子对《易》是非常尊敬和重视的,不然怎么会有“韦编三绝”的典故,如果《易》不是那么拥有至高价值,以孔子的学问何至于对《易》如此用功吗?《易》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首,地位无可撼动。《易经》为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的解释论著,原版《易》称《易传》或《周易》,古代《易》为历代帝王必修之主要学问,也是天下儒生共同认可的第一学问,怎么可能说成“吹《易》贬儒”!
儒家的主题,就一个忍字。在这一主题下,又有仁、义、理、智、信等小主题。老子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这说明仁、义、理、智、信,巳经是很低的东西了,是做人必须要守的底线了。儒这个字义也明白说了,是为做人需要的标准。这个做人的底线都不要了,那就失去做人的标准了。因此,做人学儒是很重要的。毕竟绝大多人的命运,既修不了道,也成不了佛,都注定是要做人的,做凡人的。
道德经是正道,科学是诡道,正道是社会行为的基本法则,诡道是行为的机巧,社会没有正道基本法则,诡道就会变成谋私的邪道。伏羲八卦图是正道,周易是诡道。国学大师们把道德经的正道篡改成了诡道,掩盖正道。国学大师掩盖伏羲八卦图正道思想,吹捧周易诡道。这些国学大师都是邪教大师。没有中华正道文化,科学的诡道就会变成灭亡人类的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