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生活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论文语言区分开来。科学论文语言汉语是可以做到精确级,丝毫不影响逻辑思维。而生活中、文学里,语言往往具有模糊性,什么一语双关,话中有话,旁敲侧击,指桑骂槐,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含而不露,欲言还止,正话反说,王顾左右而言它,借题发挥,一字多意,一词多义,说话的语境对词义的影响,说话的神态对词义的影响,不同人物身份对词义的影响,这些对于熟悉中国生活环境并懂点文学修辞的中国人来说,不但不影响他们的逻辑思维,反而能更丰富,更生动,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态度,欲求,个性。而对一个后来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如尘云里雾中,难免不影响他的逻辑思维。
不是汉语没逻辑汉语精简易学,而是汉字难用原始落后,汉字繁复而且没有排序规律不利于逻辑推演,经过千年演化以及彻底失去表意表音功能,变得非常抽象难以使用,现在国家又要求要增加汉字使用量,这无疑给学生增加巨大压力于记忆力,现在最需要吧汉字拼音化减轻学习学生压力,人家英语国家人有办法记住一万多英语单词,这个和文字的精简有关,只有简化文字才能让学生有精力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学习文字工具而苦恼浪费时间精力,这不利于中国科技进步对中国有害,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近视就是学习汉字学的,欧美哪有那么多近视的学生?
汉语确实缺乏逻辑,表现在容易出现歧义和误解上
,一个字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也就是某些文学作品所谓“意境”和“过度解读”的来源
汉语缺乏逻辑的原因一是语法结构混乱,二是字词没有像西方语言那样明确的词性,形容词经常被理解为名词,名词经常被理解为形容词
汉语的这种特性是中国人话里有话,圆滑世故,喜欢拐弯抹角的主要原因
汉语或许是世界上最适合文学的语言,但汉语混乱的逻辑,对科学发展,逻辑思维是非常不利的
恰恰理解汉语对话是非常需要罗辑思维的。英语语法死板,不用动用逻辑分析就能理解,汉语经常省略成分(尤其口语),经常需要结合语境、上下文才能理解,这里就需要动用逻辑推理。知道语言学家给汉语的归类是属于“分析语言”吗?汉语是重分析轻语法(现在的汉语语法知识都是近现代参照印欧语照猫画虎搞出来的,其实未必科学)的,是强逻辑语言,只不过汉语是多习惯发散思维,而英语是线性思维,后者表面给人“逻辑强”的感觉,实际前者需要的逻辑更强。
Mackerel 鲭
Milk fish虱目鱼
mullet 胭脂鱼
Orange 香橙鱼
Octopus 鱆鱼
Perch 河鲈鱼
Plaice欧蝶鱼
Red Mullet 红鲣
Red snapper 红鲷鱼
Salmon 三文鱼
Sea Bream 海鲤
Shark 鲨鱼
Swordfish 剑鱼
Tilapia 罗非鱼
Trout-鳟鱼,跟SALMON是亲戚
Tuna-吞拿鱼、金枪鱼
鳟鱼 trout好有逻辑阿???!!!
其实你要别人回答这个问题,那你必须要找那种会两门语言以上的人来回答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一个人只会汉语或者英语是无法给你正确答案的。汉语用的广是因为汉族人口多,国内的少数民族用汉语是因为能方便地和人口多的汉族人交流。英语用的广,大家都知道是当年的殖民统治和现在的好莱坞。不懂的语言有不一样的逻辑思维很正常。但是哪个好哪个不好,就问那些从小都讲两种语言的人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