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建议、安慰、同情、回忆等行为,看似对倾诉者的话作出了回应,实则会妨碍沟通,因为这更像是在诊断人,而不是倾听。我们需要做的,是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同时,《非暴力沟通》还指出,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等异化的沟通方式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造成心灵隔阂。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阅读过这本书,也就能在亲密关系中避开雷区,不会发生开头所述的种种争吵了。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并且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做出必要的补充。在给予别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很重要,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其实那些话只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收到了伤害,而去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是干货,是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气和别人好好说话,是想看到浅显易懂的东西去理解要怎么好好说话。但是显而易见外国人的生活和我们不同,这大段大段的举例脱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书是好书,但不合适就是不合适。再好的东西,起不了共鸣,落不了地就是长篇大论的废话。就像鸡汤,你喝了一碗又一碗,生活还是过的一团乱。
我觉得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精髓的话,就是感受和需要。他提醒我们尽管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作为人,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可以促进倾听,尊重,理解,欣赏,慈悲和友情,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改变的开始,也是改变我们和其他人和生活关系的开始。
面对一件事,人们习惯性评论,而不是清楚说出观察的结果。评论性的语言容易让人本能性的反抗,甚至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毕竟,没有谁愿意听到批评。那么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是非常关键的。马歇尔举了大量的例子,并让读者在练习题中巩固观察和评论的区别。让读者在读完本章节的文字之后,学会如何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选择,来缓解这种冲突。法则其实很简单,分为四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简言之就是我们观察对方和自己在什么事情上起了怎样的冲突,此时此刻彼此是什么样的感受,双方有什么需要,我要提出什么请求才能让对方配合我,达到我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