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无茵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对于嫩度好的绿茶和白茶类,经过高温长时间冲泡,会烫熟叶张、使叶底和汤色泛黄。如洞庭碧螺春、龙井、毛尖、福鼎白毫银针等,若用100度的开水冲泡并加盖浸泡3-4分钟,会使汤色闷黄,香气失去鲜爽味,叶底黄熟。滋味物质随水温的升高,溶解度和速度也相应加快,但不同水温下各个滋味成分的溶解度和速度各不相同,水温低时,茶汤中溶出的滋味成分主要是氨基酸、水溶性糖类,表现出来的茶味为鲜爽回甘,无苦涩味。冲泡水温高、时间长,咖啡碱、茶多酚大量容出,表现出的茶叶浓苦或带苦涩味。而嫩度好的绿茶和白茶由于没发酵,茶多酚含量高,所以冲泡嫩度好的绿茶和白茶温度要在85度左右为宜。
有且影响是很大的,要泡好一款茶有很多方面的讲究,水温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同一个茶,用不同的水温泡出来,口感差距很大。当我们拿到一款茶就要对泡这款茶的水温有一个判断,一般的标准是越细嫩的芽,水温越低,越粗老的叶,水温越高,通常的泡茶水温在80度到100度的区间。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非常丰富的,但不同的芳香物质的沸点是不一样的,所以用高温冲泡和低温冲泡出来的香气是不一样的,一般像乌龙这一类高香型的茶就要用高温泡,如果用低温泡是泡不出乌龙的香气特点的。但像绿茶中比较细嫩的明前芽头茶水温就要低一点,高了容易泡熟,失了原本的鲜味。
茶叶中各种成分的溶解度和速度随水温的不同而改变,其中香气物质在茶叶冲泡时挥发速度与水温度呈正比。乌龙茶中的大红袍、单枞、水仙、肉桂、铁观音等,由于叶张成熟度较高,香气类型多为高沸点的香气物质,且通过发酵,茶多酚部分氧化聚合,茶多酚的含量只有绿茶的三分之一左右,为了展示其特殊花香或韵味和滋味的醇厚度,必须用100度沸滚开水冲泡,使其香气物质充分挥发,滋味成分充分溶出。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品而定;名优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绿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也较少破坏。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茶香也变得低浊。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平时泡茶水温对茶叶有影响,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而且,煮水时水沸过久也会加速水溶氧的散失而缺乏刺激性,用这种水泡茶时,茶汤应有的新鲜风味也受到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