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的定义不同,现在很多引申萌,吐个舌头做个鬼脸也算是卖萌,所有可爱任性都可以归为萌。但就从萌的原始定义出发,萌即萝莉,萌即幼化,亚洲的萌文化,就是表现出更年轻更少女乃至幼女的一面。这一面可以是外表,是气质,是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总之看着很年轻、低龄、单纯甚至幼稚就对了。欧美也萌过萝莉,洛丽塔就是产自欧美本土的文化,冰火里的妹子也不都是十二三岁就出嫁了。只是这些年来由于儿童保护法律越来越完善,社会顺应法律(或者是法律顺应社会)的主动洗脑,让大多数男性对低龄非常禁忌,而这种禁忌深入骨髓后就是对低龄的性冷淡。而女性为了吸引男性则会主动把自己装扮得很成熟,尽量避开低龄禁地。
经常看到初中生化烟熏妆就是这个目的,怕自己年纪小不够有性吸引力。他们也会创造很多很萌的角色,但仅限于:儿童,动物,吉祥物,二元娘。对于现实中的女性,如果你穿着日韩可爱系粉红色连衣裙,戴个米老鼠的挂坠和蝴蝶结发圈,也许在亚洲会赢得许多异性卡哇伊、好想捏捏之类的赞声,在欧美则会被周围异性不解地问:你怎么穿得跟个小孩子似的,我觉得跟你走在一起我像个变态,能不能换件正常的衣服……至于他们内心到底向往不向往少女乃至幼女,这就没有人知道了。但至少,大多数人在这种政治正确的自我压抑下,无论男女都是没有选择的。当然,亚洲文化里光明正大的恋少情节,对女性审美的价值集中在年轻上,是不是更好也很难说。
这是个语言和认识论纠缠的问题了。比如小黄人,这说明了西方人显然是对萌有所感知的。但是问题是英语中似乎很难找到和萌特别对应的词。不论cute,adorable,lovely都不够“萌”。这就导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没有一个对“萌”的抽象概念。西方人对萌的感知会分散在cute,adorable,lovely这些词的表达中。西方人语言中没有什么词可以很好地指涉“萌”的概念,所以也就难以形成一种“文化”了。看过一期NHK的纪录片,说萌是东亚地区的特有文化。东亚地区的女性体格小,成熟较晚,是萌文化的良好载体。而西方女性相较于东方女性,体格大,成熟较早,女性性征明显,不适合走萌路线。并且萌文化是通过日漫传播的,而日漫在东亚要比在西方流行的多。我觉得东亚男性也是这个情况。
欧美有萌文化,不过主要是对动物,youtube和fb上的可爱动物视频真是超级火。多伦多的熊猫打个滚都能有几十万的评论量简直可怕。还有各种可爱的猫猫狗狗兔子也是人气旺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欧美人本身确实没亚洲人爱卖萌。一方面跟现代女性平权运动有关,但另一方面他们历史上就不流行可爱型,他们推崇的女性以前是温柔优雅的,现在是独立自主型的。而且相当多男性喜欢熟女。这从影视剧中可见一般。相比之下亚洲电视剧里以成熟女性为主角的极少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