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扔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用的,起码曾经有用。即使你现在用不上以备不时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以前不喜欢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又会流行,可能会重新爱上,爱上它的经典和质量。即使一个人住杯子和碗也要有几个。洗内衣和洗衣服的肥皂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只买一种清洁液,如果想要延长皮肤年轻的状态,多买几种类型不同的化妆品是很有必要的。极简,是不现实的。
我们可以喜欢,看看就好,不一定要真的扔东西,当然,坏掉的食物是要扔掉的。我们在学设计的时候,没有“极简”风格,只有“简约”风格,来自于一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理念,有意思的是,为了营造出“少既是多”的感觉,设计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要让这一切自然和谐而不是索然无味,室内室外的结构编排真的是让他们煞费苦心。
极简也是,在达到那位日本狂人的境界之前,我们需要做的东西太多了。丢掉这个,丢掉那个,到最后却发现有些东西真的丢不掉,真的舍不得。而且要维持那种极简的状态,也是很累的吧?好多姑娘说,卸了淘宝就可以不剁手了,可不久就安了回来,因为即使你不买包包,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细枝末节:如充值缴费,用淘宝还是非常方便的。把手机换回老年机也没用,活在社会没有智能机根本不行。手机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它是个很好的工具,像淘宝一样能够为你所用。所以错的不是淘宝和手机,错的是你的状态。所以,极简不过是简了环境,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心理状态。自律,节欲,追求精神上满足这是我们要做的,而不是疯狂的丢东西,让自己陷入裤子脏了都没得换的困境。
我觉得极简主义是建立在实用主义之上的,任何超越这个概念的为了极简主义而极简的都不是极简主义,甚至会把生活搞得更复杂。极简主义很大程度是理性和思考,这个过程有着我们思辨能力的高度参与,没有这些而只是空洞的去谈极简适得其反。所以我的看法是真正的极简主义没有副作用。我看到很多人会在饮食方面简化,比如开始减少外食和调味料的摄入,烹饪方式更加接近食物本来的味道,更多的吃蔬果而不是充满人工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比如,减少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和更契合的人交往。比如,换工作,和并不合适的恋人分手甚至离开带来负能量的婚姻,有生以来第一次摒弃杂音听从内心的声音。
一般会说,极简主义会造成社会消费的疲软,大量的广告,软文,推广经费打水漂。但实际的消费不是消费物本身,而是消费一种社会符号。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自于人的社会性本能。来自西方的“极简主义”来到中国后毫无疑问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符号和标志。所以极简主义发展最大的影响不是让消费疲软,而是扩大了“极简主义”这个符号的商品的销售额。以至于无数商家都为自己的商品打上了极简主义的标志,无论是服装,装修,家具行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