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要运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显微拍照、统计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几种蜥蜴不同部位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草原沙蜥不同部位鳞片结构各不相同,单枚鳞片上皮肤感受器分布数量以下唇鳞最多,比较头部、四肢、躯干、尾背面鳞片及其相对应的腹面鳞片单位面积内皮肤感受器密度,发现尾腹密度最高,中段背鳞密度最低,而且腹面鳞片密度通常较相应的背面高,但在四肢部位却相反。2.草原沙蜥皮肤及皮肤感受器表皮由五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依次是角皮层、角质层、中层、角质层和基底层,腹面鳞片、角质层较背部厚,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机械磨损对腹面皮肤的损伤。3.虫纹麻蜥和密点麻蜥头部分布有纽扣样皮肤感受器,这种皮肤感受器在形态上与沙蜥类不同,皮肤感受器无感觉毛。在虫纹麻蜥中,纽扣样皮肤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其头部的眼眶周围细小粒鳞、鼻鳞、颊鳞、唇鳞及颔片上。躯干及尾部鳞片上则未发现有类似皮肤感受器分布。4.奇台沙蜥蜕皮期皮肤感受器表皮结构可分为两层,外皮层和内皮层,外皮层自外向内由外角皮层、外-角质层、外中层、外角质层、腔隙组织和透明层组成,内皮层自外向内由内角皮层、内-角质层和内基底层组成。5.所观察的几种蜥蜴背部鳞片表面微皮纹样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鬣蜥科蜥蜴微皮纹为多边形细胞结构样式,蜥蜴科为狭长带状细胞结构样式。
主要分布于新大陆美洲地区,少数种类分布马达加斯加及太平洋诸岛。分布区域为新北界,新热带界,非洲界和澳洲界。与旧大陆的鬣蜥科种类分布没有交集,2者趋同进化。该科的8个亚科也经常被提升为科而分成8个不同的科,此处还是全部归于美洲鬣蜥科。大概有52属420种。栖息在除马达加斯加以外的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北部到北纬52°的所有地区。其栖息海拔高至3600多米。种类澳大利亚伞蜥、蝴蝶蜥、普通吸血者、东方水龙、埃及刺尾蜥、飞蜥、刺魔、斯里兰卡缠尾蜥、帆鳍蜥、蟾头撕等。体长4〜35厘米。颜色大多为棕色、灰色或黑色,但有些生活在森林中的为绿色。
许多种类为性别二态性;有些种类能够迅速地变换身体颜色。鱗片大多数有凸起或呈尖刺状,许多种类的雄性和雌性拥有不同的头部装饰、有喉扇和颈翼皱褶、背部和尾部有大的饰冠或刺。形态头部大、与颈部区分开,身体为圆柱形或扁平形;第五趾消失或者退化;尾长且不易断。眼睛及眼皮发育良好。耳朵外露,开口被鳞片稍微覆盖。舌厚且多肉,舌尖钝形,有小凹槽。端生齿,通常长在前面的像门牙,或长或像犬齿,其他牙截面呈钝圆柱形或扁平形,并且有不规则波浪形边缘。许多种类的皮肤腺体位于泄殖腔前和大腿内侧。保护状况2种(无刺森林蜥蜴和叶鼻蜥蜴)濒危,另有2种易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