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空调一年只开两次,一次开半年的美国人相比,我国在环保上真的不止“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我国绝大多数家庭有收集购物袋的习惯,而且这个习惯并不是因为超市购物袋收费了才出现,购物使用后的袋子,可以用来二次利用变成垃圾袋。甚至购物袋如何分类、收纳也成为一个生活必备小技巧。除了购物袋,还有就是存水,把水利用到极致:淘米→洗脸→洗脚→涮拖把→冲马桶。所以面对老美惺惺作态的碳排放新规,笔者不忍想起小学跟同学骂架的时候一句常用句:“说别人的时候也不先看看自己!”
为了民族团结,我们推行了普通话作为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这个好处不必多言,和秦始皇大一统那套相类似,但统一语言后,我们看到,就算是普通人,也拥有起码两种语言能力,普通话用于跨区域沟通,方言用于地方文化传承。当然也有逆天的存在,比如我司的翻译妹子,她姥爷上海人,姥姥是辽宁人(朝鲜族),爷爷福建人,奶奶广州人,从小被熏陶,加上语言天赋,大学第一专业是英语、第二专业是日语,她现在掌握的语言就有7种。
咱先不说陈景润、华罗庚、苏步青,学术的高度总是无限的,咱就说说中外的普通人数学能力。调戏外国收银员的故事也无需笔者多说,我的恶趣味大概就是在公司订餐的时候,调戏在中国待了两年半的捷克小哥,让他算外卖满减后每个人的餐到底该付多少钱。(一个挑事的笑容)其实说到心算,那还真的得益于“国语”——九九乘法表,朗朗上口,而笔者看过国外的划线计数法、手舞足蹈算数法,那一刻真是庆幸自己还好是个中国人。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和国外神话故事不同,中国的神话一直带有“胜天半子”的执着色彩:火,在中国,是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钻木而出,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洪水,在中国有鲧禹治水,大禹在鲧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带领着人民成功治理了洪水,而在《圣经》中,人类只能靠上帝指示去造诺亚方舟躲避灾难……还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故事都体现了中国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抗争。
说到西餐,你能想到的大概就是牛排、沙拉、汉堡、炸鸡等等;说到日料,典型代表就是寿司、刺身;说道韩国料理,泡菜、泡菜、泡菜……纵观全球,对吃如此讲究的,也只有中国了。中国饮食体系的丰富让你无法用一道菜或者是一个菜系去概括。
中国电信业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令我感到非常的自豪。20年前,国际电信联盟向全球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国政府以自主创新的TD-SCDMA标准,打进了国际电信标准制定圈,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