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回归到生活的本质,除了生活必需品,想买的和想要的,都先在心中权衡一下,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它,衣柜里的衣服可以至少让我三年不必新添置,生活必需品也等到快用完了再购买,曾经每天一张的面膜,现在半个月贴一次也没觉得皮肤变差,几千一瓶的面霜换成几百几十的,出门就打车换成共享单车或地铁和步行,吃饭必吃日料变成自己买菜做饭,我从一个所谓的精致职场女性变回更接地气的普通女人,内心的踏实和充盈是从未曾有过的。
现在我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按规定,第一年的工资,其实不应该叫做工资,应该是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就1500元。加上不再本地工作,每月租房加上水电费将近400元,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我不习惯在外面吃饭,就每天做饭,虽然厨艺不怎么样,但是也能解决温饱啊,基本不怎么买衣服,化妆品什么的,因为觉得到医院就穿白大褂,戴帽子口罩什么的,住的地方离医院就五分钟的路程,一天就在路上十分钟,觉得什么到都没有必要啊。所以每月还能存几百块钱。
我周围很多人都说年轻就是应该多消费,现在不买以后后悔什么的,干嘛要省那么多钱啊,应该对自己好一些,听到这些,我也就是笑笑作为回应。我是害怕了,父母年纪大了,我是害怕再出现一回那样的状况,我依旧无能为力,那种无力感,不想再体会。哪怕那种无力,心酸值能够降低些呢,所以选择省钱,虽然现在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呗,父母为了孩子吃了那么多年苦了,作为子女,应该的。
可以省,不过要省就省 “大钱“。所谓大钱,当然是跟你的现在的身价相关的。作为一个大学生,可能几百,上千就是”大钱“了。工作 10年之后,可能数万,十数万才是值得去琢磨如何去省。比较可怕的是,个人的经济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省钱的标准没有调整。
上了大学,成年了,反而对衣服鞋子没有太大的要求了,双十一的时候花几百元买的也足够穿。另外,我不抽烟,不常去网吧,自己也没有去KTV酒吧等地的消费欲望,除了吃饭和日用品,几乎也不用怎么花钱。但是,我也去玩,旅游的钱是自己赚的。
个人感觉我现在还是比较节俭的,虽然和父母同住没啥负担但每月能储1W+。总的来说,消费观就是“一定会用”的功能性强的产品一定买正品;而功能性不高但价格高昂的不会买正品或不考虑买,比如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