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临床表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1.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凝视麻痹)。
5.头痛头晕;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做纵隔镜手术的检查前准备有:患者告知纵隔镜检查是一种微创手术,患者对手术方法较陌生,担心术后引起 疼痛、伤口出血,因而心情紧张、心理压力大。术前向其详细介绍手术方法、原理、步骤和特点;说明该手术具有安全、取材可靠、手术时 间短等优点;并鼓励患者与已手术后恢复者 进行直接交流,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恐惧和担忧的心理,使其以 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物品准备纵隔镜1台,监视器1 台、冷光源、摄像机、电凝机,甲状腺手术器械 包1个,小牵开器,需准备好开胸器械等。
患者检查前准备术前1d行手术部 位备皮,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睡前予10% 水合氯醛l0ml 口服,保证术前晚充足的睡 眠。术前12h禁食、6h禁水;术前30min肌 内注射东莨菪碱0. 3mg。术前如有感染并 体温升高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手术。若局部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者,可指 导其取半卧位,并给予氧气吸入。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脑出血诊断主要依据:
1.大多数为50岁以上,较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3.发病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4.查体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5.脑CT扫描检查可见脑内血肿呈高密度区域,对直径>37.5px的血肿均可精确地示,可确定出血的部位,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有无脑水肿和脑疝形成,确诊以脑CT扫描见到出血病灶为准,CT对脑出血几乎100%诊断。
6.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目前已很少根据脑脊液诊断脑出血。
绝大多数高血压性脑出血为豆纹动脉破裂出血在基底节形成 血肿,由于血肿的刺激和压迫,周围组织的水肿,影响丘脑下部或 丘脑下部至迷走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产生自主神经的反射性营 养障碍,在胃肠道引起应激性溃疡和弥漫性点状出血。因其主要 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上部,故常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呕吐物 为咖啡色,排柏油样大便。脑出血并发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约占1/3,这与脑出血的病 灶部位和大小有关。凡出血灶在内囊内侧、丘脑附近或累及脑干、 脑室系统者,易并发胃肠道出血。在急性期过早地发生胃肠道出 血,或在中末期病情加重时并发胃肠道出血,均提示预后不良。
纵隔的内镜检查.一些医生认为所有肺癌患者均应行有创性分期检查,而另一些认为仅用于影像学上发现有异常淋巴结的患者.纵隔镜检查可用于诊断纵隔肿块或对有淋巴瘤或肉芽肿病变患者行淋巴结取样.禁忌证包括不能耐受全身麻醉;上腔静脉综合症;以往曾行纵隔放射治疗,纵隔镜,正中胸骨切开或气管切开术;主动脉弓动脉瘤.纵隔镜检查应在手术室中全麻条件下进行.纵隔镜通过胸骨上凹切口进入,可接近一些隆突和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旁和气管旁淋巴结,以及后上纵隔.并发症发生率<1%,包括出血,喉返神经损伤造成的声带麻痹;胸导管损伤引起的乳糜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