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巴氏杆菌氏一种两段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长0.6-2.5微米,宽0.25-0.6微米,不形成芽胞,不运动,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兼性厌氧菌。本菌巴氏杆菌病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琼脂上生成灰白色,湿润而粘稠的菌落,不溶血;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珠状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浊,以后形成黏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菌膜;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孔呈线装生长,上粗下细。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60℃10min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可杀死。3%石炭酸和0.1%升汞水在1min内可杀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甲醛溶液3-4min内可使之死亡。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但在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在厩肥中亦可存活一个月。
用特异性荚膜抗原(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作被动血凝试验,分为A、B、D、E和F五型血清群;利用菌体抗原(O抗原)作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12个血清型。若将K、O两种抗原组合在一起,迄今已有16个血清型。该病的病型,宿主特异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与血清型有关。本菌可使鸡、鸭等发生禽霍乱,使猪发生猪肺疫,使各种牛、羊、兔、马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发生败血症。形态、培养和抵抗力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基本相似,但在血琼脂上新分离菌菌落产生β溶血,连续继代培养后,溶血性减弱或消失,在羔羊血琼脂上可生成双溶血环。在麦康凯琼脂上能缓慢生长,菌落为红色,不产生靛基质,一般能发酵乳糖,产酸,对家兔无致病力。
兔巴氏杆菌病发病机理,当气候,季节变化,长途运输和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健康带菌动物的呼吸道和扁桃体内所存在的巴氏杆菌,会变成强毒菌而造成内源性感染;另外可由于污染的饲料,水,空气,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外伤而造成外源性感染。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而侵入的时强毒菌,则会很快地通过淋巴结地阻止作用,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染病动物可于24h内因败血症死亡。如果机体抵抗力强或侵入机体的菌数不太多或毒力较弱,病程可延长1-2天或更久。如果病原菌属于弱毒力,机体又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则病变会局限于局部。
发现本病时,应立即采取隔离、紧急免疫、药物防治、消毒等措施;将已发病或体温身高的动物全部隔离,健康的动物立即接种疫苗,或用药物预防,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内脏及病变显著的肉尸作工业用或销毁;无病变或病变轻微且被割除的肉尸,高温处理后出场;血液作工业用,皮毛、羽毛消毒后出场。从国外输入活体动物经检疫发现有巴氏杆菌病,退回或扑杀销毁,同群其他动物放行至指定场所隔离观察。输入动物产品检疫有巴氏杆菌病病原时作除害、退回或销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