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二、肺经共有十一穴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1.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2.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至手。
三、主治:手太阴肺经。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同名经:足太阴脾经。4别通经:足太阳膀胱经 肺主气(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其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主呼吸,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则气喘鼻煽。肺气不宣,指因风寒闭塞皮毛致使肺气不能宣通。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与肺气不利大致相同,但一个为外感,一个为内伤。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多由寒温不适,劳伤过度,久咳伤气等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低、怕冷、自汗、舌质淡,脉虚或弱等。肺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之意。心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与血,肺主气,气血的运行,维持脏腑的正常运转。肺肾相生。两者共同维护水、气的运行。
四、穴位介绍少商: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三棱针出血。井穴(木)。急救穴之一。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又名板门,饭门,主肠胃,当然也管小孩的食堂—乳房了。荥穴(火)。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太渊:腕上,俞穴,原穴(土),脉会太渊。大补穴,补气。可治静脉曲张。有祛风化痰、理肺止咳、止痛作用。
人体经过短时间的休息调整之后精力暂时旺盛,睡眠时间再长一些就可以将精化为神,对人体有好处,短的话只能暂时缓解疲劳,得不到根本改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起于肺经寅时(3-5时),终于肝经丑时(1-3时),每经历时2小时一个时辰。寅时(3点至5点),手太阴肺经最旺,是呼吸运作时间。其特点“多气少血”。“肺朝百脉。”肺将肝所储藏的新鲜血液送往全身,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气属阳,无形主动,主温煦;血属阴,有形主静,主濡养。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又都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着生命活动。“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