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空气污染、寄生虫感染减少、儿童期传染病减少、家庭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工乳和代乳食品增多及精神紧张度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过敏性疾病在近30年间至少增加了3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明日即将迎来第13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孙丽蕴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呼吸科主任医师王蕾,请她们来说说过敏性疾病。
提到过敏,人们可能都不陌生,但过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对此,王蕾表示,过敏是人们身体上的一种过度反应。当一些无害的物质或元素进入人们的身体后,身体没能及时辨别而误认为它们是有害物质,由此产生了抗体,从而引发身体上的某些相关反应,包括皮肤上的某些反应、呼吸道的某些反应,以及胃肠道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就叫做过敏反应。
孙丽蕴也表示,“过敏其实就是过度敏感,就像含羞草一样,这种草特别娇嫩,别的花草遇到风吹草动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含羞草稍微被碰一下,叶子就会卷起来。”很多过敏体质的人恰恰就像含羞草一样,由于其过敏体质来自遗传,所以对于其周围一些特定的物质不耐受,这类人稍微受到一点外界刺激,就会使身体的皮肤或呼吸系统等发生过敏反应。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过敏反应呢?王蕾表示,产生过敏反应的最主要因素是遗传因素,有研究证明,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是过敏体质,子女是过敏体质的机率可达40%~60%;而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那么他是过敏体质的几率就可能达到60%~80%。所以,造成过敏最主要的因素是遗传。当然,产生过敏反应的因素还包括反复接触过敏原,比如有些过敏反应是职业性的,像在化工厂工作的人以及化学老师等,这类人群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孙丽蕴也表示,遗传因素在中医中叫做“禀赋不耐”,过敏原也是过敏体质的人无法耐受的,因此,过敏体质的人应尽量远离过敏原,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另外,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一些“肥甘厚味”吃得越来越多,导致其积聚在体内成为“湿邪”,流窜到皮肤上就会引发皮肤过敏。
过敏通常是这样发生的:有一天, 身体遇到了来自某种东西的一个蛋白,可能完全无害,我们假设是家里烤蛋糕所用的面粉里的。但由于一些不明原因,身体发现这种蛋白有点不妙。刚一开始可能什么症状也没有,但是身体记住它了,并开始酝酿下一步行动。 第一次接触,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叫ige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这些抗体位于全身各个组织里特定的细胞上,我们叫它们肥大细胞。它们呆在那里,像机警的守卫一样等待战斗的来临。而第二次接触很可能已经是几个月之后,就有一些抗原和肥大细胞上的ige抗体结合了。这一次,肥大细胞激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化学物质释放,有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这些都能引起炎症,作用于神经末梢,让你感觉瘙痒,影响血压和肌肉收缩;作用于腺体引起黏液产生、血管舒张,于是你就发生了鼻塞等症状。 一开始轻微并单一的反应也可能因为反复接触同一过敏原,或者其他细胞比如t细胞的参与反应而变成慢性症状。有一些t细胞会对发动侵袭的过敏原有记忆,所以导致身体的某些部位持续发炎。接下来,通常的情况就是过敏原和免疫系统之间越来越剑拔弩张,于是冲突升级。
有些时候,尤其是当你碰到食物里的过敏原时,这过程根本就不是循序渐进的。小明吃金枪鱼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之前至少已经遇到过一次这个过敏原,所以ige已经结合到肥大细胞上为免疫反应做好准备了,一旦这一次接触引发了反应,灾难就不可避免了。一位过敏症专科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小明对鱼、贝类、芥末、芝麻、花生、大豆、狗、猫、一些抗生素、霉菌、花粉和尘螨统统都严重过敏。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过敏反应都会危及小明的生命,但对有些病人来说,哪怕煮几只虾或者扯一只橡胶手套,都能将足够多的过敏原释放到他们呼吸的空气中,并引起致命的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