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是指可部分或完全缓解疼痛的药物。止痛药分为非甾体抗炎药和中枢性止痛药两类。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有人还会由于长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疗而产生心理疾病。很多疼痛病人由于不及时治疗,使局部长期的普遍疼痛转化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成为难治的疼痛性疾病。所以,应该及时止痛。有些疼痛吃止痛药反而会掩盖了真实病情。很多疼痛,特别是内脏器官的疼痛,患者很难辨别出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盲目过早地服用止痛片,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由于服用止痛药后掩盖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和判断患病部位,不利于医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另外,服用止痛药后让病人暂时感觉不痛了,可实际上疾病可能在进一步恶化,如宫外孕发生大出血、阑尾炎继发坏死和穿孔,这种暂时的止痛会掩盖真实的病情,会使病症发展加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疾病引发的疼痛或不明原因疼痛,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查出疼痛原因。根据疼痛程度、规律及首次有效止痛时间,应按时给予止痛药,以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将疼痛刺激控制在痛阈之下。
按阶梯用药使用原则一般首先使用非阿片类药物,如果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达到止痛效果,可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果二者合用后仍不能止痛,则可以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用药对中、重度疼痛,最好使用两种以上止痛药物,这样可以减少其用量及并发症,增强止痛效果。长时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止痛药物,身体会产生耐药性,不应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应及时改用其它止痛药物代替。
药物剂量根据实际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药物剂量由小到大,直到病人止痛为止。比如恨不得病马上好,擅自加大药量;或者不把吃药当回事,想起来吃点,想不起来就算了,或者两次药并成一次吃,都是不对的。积极预防和防治止痛药物的副作用。防止药物耐受性:因慢性疼痛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会出现药物耐受性问题。同时,用药时间越长,所需要的药物剂量也越大,各种不良反应也会随之而来。防止或减少药物耐受性的方法有:尽可能综合应用辅助药物,以加强镇痛效果;交替应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而不要单用一种药物;患者疼痛减轻后,逐渐调整药物剂量,用药的间隔时间也可适当延长;同时配合其他止痛方法进行治疗。
发生不良反应的对策:一些止痛药可能会产生某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麻醉止痛药,可表现有恶心、呕吐、反酸、消化不良、便秘、头痛、头晕、皮疹、呼吸急促等,应及时停止使用该种药物,请示医师,更换其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引起其他不良后果。具有镇痛、抗炎、抗风湿等功能, 无成瘾性。它不仅用于止痛, 并且还用于防治冠心病、脑中风。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胃肠道不适, 可在饭后服用以减轻不适症状。但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 孕妇和哮喘病人宜慎用, 饮酒前后也不宜服用。去痛片是一种含有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成分的复方片剂, 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的作用, 对头痛的发作治疗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