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表明经扑热息痛退热治疗,如果儿童体温下降不到0.8℃,则很可能有潜在的细菌感染。有潜伏的细菌感染的儿童体温也可以下降,这是对扑热息痛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学表现。另外有研究揭示,使用扑热息痛后临床上无改善者肯定与脑膜炎有关。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也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解热退热药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暂时降低,但不能消除病因。或者当药物作用消失后,发热又会出现;或者还会因用解热药扰乱了发热的规律,出现假象,造成误诊,影响正确治疗,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在发热原因未弄清楚之前,乱用解热退热药有如下危害:一是掩盖病情,贻误治疗:例如在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地方,似感冒发热的病人千万不要用阿司匹林、去痛片发汗退热。以免解热退烧药后,出现暂时假象,延误了抢救治疗时间,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二是解热药一般是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散热方式来恢复体温正常的,若用量大、或病人体弱,会使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血管扩张,出血不止,致使病人发生虚脱危及生命。特别是新生儿发热时,严禁给小儿退热片或阿司匹林等退热药。因此,一般发热也无须用解热药,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等,只有当病人体温超过39℃以上,或因高热发生昏迷、抽风等症状,或病人发热虽不甚高,但有头痛、失眠、精神兴奋等症状,比如扁桃体发炎,上呼吸道的感染,感冒,胃肠发炎等。最好是要先检查,针对疾病进行治疗,如果平时发烧严重的,而妨碍病人休息或影响治疗时,方可使用解热药。
退热治疗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抵达退热的意图.首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患者.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_x0005__x0005_,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_x0005__x0005_,为热盛津伤证_x0005_,此刻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_x0005_,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_x0005__x0005__x0005_,为热毒炽盛证_x0005__x0005_,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因为本类药物性多寒凉_x0005__x0005__x0005_,易伤脾胃_x0005_,故应留神恰到利益_x0005__x0005__x0005_所以说毕竟_x0005__x0005__x0005_,值得指出的是_x0005__x0005_,上述三法皆适合实热证,不适合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独自运用,如能依据详细情况联络运用则退热作用会非常好_x0005_。其他_x0005__x0005__x0005__x0005_,患者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建议用冰袋等冷敷法避免影响出汗反倒运于退热。
评价退热治疗仪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方法:以2014年4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感染性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56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将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以退热治疗仪为主的降温治疗,以及冰敷为主的降温治疗,对比体温变化与并发症发生例。结果:30min后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降温后120min与240min体温低于对照组,两组30min体温低于降温前、120min后低于30min后、240min后低于120min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颤、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退热治疗仪退热效果稳定,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发热是指体温超出正常水平的一种症状表现,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住之一,约10%~20%的门诊患者以发热就诊,约10%的住院患者有发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