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统计,全球每年由于不安全注射所致的丙肝病毒感染病例达200万例,占丙肝病毒新发感染的40%~42%[3, 4]。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世界肝炎日主题中提出:预防肝炎——了解危险;预防肝炎——要求做到安全注射。在我国,因不安全注射途径感染的丙型肝炎占到总感染者的30%~49%,有些地区甚至达到60%~90%。我国的丙型肝炎哨点人群监测中发现,吸毒人群感染丙肝病毒的感染率最高,大约为38.4%~42.8%,某些地区的吸毒人群中HCV的感染率可高达61.4%~85.8%[5, 6];其次是血液透析人群,大约5.21%~8.25%,在某些透析单位中,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30.2%~38.1%[7-11]。因此,我国丙型肝炎预防的主要问题是安全注射和预防医源性感染。不安全注射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注射器或针头不消毒反复使用,过多采用注射治疗,乱丢医疗垃圾。安全注射可以预防或减少40%~42%的丙肝病毒感染。因此,要教育民众远离毒品,不要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治疗疾病时要尽量减少注射治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医疗器械,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绝对不能反复使用;医用垃圾要统一处理,不能随便丢弃。医院透析单位要按照2010年3月卫生部公布了《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12]对透析室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筛查丙型肝炎,对HCV感染者实施隔离透析,避免与其他患者混用医疗用品或反复使用透析器,严控透析患者中丙肝病毒的传播。
HCV在全球广泛流行,全球平均流行率大约为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估计,全球有1.85亿人感染了HCV,每年大约有35万人死于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1]。据我国199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一般人群中HCV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1993年以后,我国开始对献血员进行丙肝病毒的筛查,1998年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加强了采供血机构监管和血源管理,并大力推行一次性注射器使用,使我国的丙型肝炎流行率下降。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丙肝抗体的流行率为0.43%[2]。但是,由于加强了丙肝病毒的筛查,近年来我国丙型肝炎病例的报告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报告人数达到203155例,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的排列名次已经上升到第5位,比10年前增长了近10倍。
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接受非正规或消毒不规范的医疗单位介入性诊断治疗或牙科治疗患者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在献血者筛查丙肝病毒前(我国是在1993年以前)进行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治疗的患者及器官移植者;静脉注射毒品或鼻腔内使用过违禁药品者;在非正规管理场所用过未经消毒的器械文身、针刺、扎耳孔等对皮肤有损伤操作的人;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的孩子;艾滋病毒感染者;医务工作者在被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过的锐器刺伤或黏膜暴露感染者的血液后;男性同性恋者或与HCV感染者发生过性行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