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也有希望,有可能。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远没有大多数人想的那样高。很多天赋神话产生的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把很多比较隐蔽,但其实源于后天的因素归因为天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
说实话,学东西上手的快慢,其实大部分人都差不多,但是想要精通某事,那么比拼的真心就是集中力,精力还有耐力了。而这三者很多时候其实跟智商差不多,基本都是天生的,就是属于天赋。所以努力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号称努力,却基本连努力的资格都没有。或者再说一句,所谓努力,其实不过是假装努力,集中力和效率完全没有,纯粹是在徒劳耗损精力和耐力罢了。仔细观察身边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不好的同学跟努力工作但是没有业绩的同事就知道了。如果只有达芬奇的智商才华,却没有他的集中力和耐力,不可能日复一日忍受枯燥的画鸡蛋的,当然这个故事被证伪,但是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工作,挥洒汗水之后才可能有成就,这是普遍不变的情况。
总而言之,强调天赋时,当人遭遇失败,此人会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笨。这时候,显然,由于天赋不足,放弃任务才是正确选择。而强调努力时,当一个人遭遇失败,此人会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这时候,加大努力程度,自然是一个好的选项。相比于强调天赋的文化,在强调努力的文化中,人能够更平静地接受失败,会更倾向于挑战自我,更不倾向于回避困难任务,会更注重做事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排名。所以我认为,强调努力、勤奋,比强调天赋、智商,是更优越的文化。
心理防御机制。大家认为“努力程度”是自己可控的,天赋是自己不可控的。如果天赋不重要、努力很重要,那么就意味着自己的学习生涯尽在自己掌握中,自己想让自己变牛,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强调天赋不重要而努力重要,会让学业上的失败者减少焦虑感,失败者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暂时性的贪玩,这就意味着只要自己收心上进,就有机会赶上成功者。
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四个主要原因,并且将这四个因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影响。将成功归因为内部维度(能力、努力),可以让个体产生自豪感,进而提高动机水平。而如果这种内归因的因素是可控的,更能够让人们积极去争取成功。
夸大勤奋,贬低天赋,是适者生存之道。强调天赋有基因歧视的嫌疑,会招人嫌的。而夸大勤奋,一方面是以谦虚示人——你看我挺笨的,至少不比你聪明,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一方面是以自律傲人——老子就能吃苦,能管得住自己——这种骄傲一般人听了还都能接受,不至于引起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