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守”,就是指精神安守于内,而不驰骛于外,做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以便保持体内环境的平衡,使生理达到最佳的状态。虽然古人强调内心宁静,并不是要求人们完全做到静思灭想,没有理想,没有抱负,而是指既要做到对外界的诱惑无动于衷,又要有所节制,做到淡泊名利。名利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的人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而有的人,过分追求名利,甚至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得到了,喜上眉梢,得不到,万念俱灰;有的人为了名利甚至不择手段。过度的功名利禄思想,将会使你产生急躁的情绪,只会影响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诸葛亮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说,不贪图功名利禄、心胸开朗、无忧无虑、无仇无怨、无悲无悔,就能保持愉快、满意与积极的情绪,自然于健康有益而无弊。《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通“甜”,也就是心里充满着甜蜜的状态。想想看,有生以来,最甜蜜最温馨最喜悦的时候,自己可以体会一下。“淡”,是相对“浓”而言,也就是甜蜜是“淡淡”的,不是浓烈的狂喜。“虚无”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心中无物,心无牵挂的意思。当心中有烦恼事牵挂时,心里就“有物”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时时心无牵挂,心里泛起淡淡的甜蜜喜悦,真气,也就是正气,会自然运行。你的精神没有外散,也就是没有胡思乱想。
中医养生理论很重视形神共养,认为人们若想健康长寿,不能只关心自己的身体状态,还要关心自己的精神状态。古代的医学家认为,形与神是浑然一体的。但实际上,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不可能的,相对来说,养神更为重要。因为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得神”、“守神”,则健康长寿;否则就会生病早夭。“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很好地说明了养神的重要性。而所谓的养神,其实就是中医所提倡的“以情胜情”,即有意识地用一种情志去调节和纠正另一种情志。中医上,情志配五脏及五行,喜属心火、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悲属肺金、恐属肾水,五行相克,情志相胜。用于稳定血糖的情志相胜法主要有怒胜思、思胜恐(惊)、恐胜喜、喜胜悲(忧)、悲胜怒等。学会了这些方法,就很容易能控制好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保持精神内守,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曲黎敏说得好啊,《内经》的话是有更深一层哲理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古之圣贤告诉我们: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明明知道赌博不好、酗酒不好、贪婪不对,还是要放纵自己,这叫“以妄为常”就是专门往“贼道”上走;不好啊,要避之。更重要的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首先就告诉我们,先要做到心灵的健康才有整个身体的健康。





